|
黃清賢 |
中評社台北9月4日電(特約作者 黃清賢)“馬習會”近期引發各界熱烈討論。基本上,希望兩岸關係積極推進的有識之士,應該不會反對“馬習會”,但爭議在於能否找到天時、地利、人和的環境,順利舉行。平心而論,明年下半年在上海舉行的APEC是“馬習會”的好時機,但如果顧慮這樣的場合有國際意涵,則明年上半年在香港,由中國評論通訊社、兩岸統合學會等機構舉行的民間論壇平台,正是“馬習會”熱身的好選擇。
對兩岸關係而言,“馬習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回顧兩岸自1980年代開始交流以來,迄今已逾30年,對一個人來說,也已由襁褓嬰兒進入而立之年,但兩岸的領導人到現在仍得透過白手套溝通,實有突破的需要。
其實,不論是前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胡錦濤的江八條、胡六點,都有對兩岸領導人會面的期許,相信習近平總書記將提出的新形勢對台政策也是如此。縱使是台灣的民選“總統”李登輝、陳水扁都不排除,尤其是努力改善兩岸關係的馬英九更有此需要。既然如此,“馬習會”就應尋求契機舉行。
何時何地適合舉行“馬習會”?誠如台灣大學教授張亞中所言,今年的APEC應該不適合。因為時間太急迫,難以溝通細節;地點在印尼,國際意象太明顯。但明年在上海舉行的APEC卻是極佳的機會,因為時間夠長,足以醞釀氣氛與全盤安排;地點在中國大陸境內,主辦方也可從經濟體代表的角度切入,妥適避免國際政治的遐想。如果錯過明年的APEC,後年在菲律賓的會議又會落入國外舉行的迷思,而且距離台灣的大選太接近,時機已不適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