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治水要先知水 花大錢不如換腦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9-06 16:48:21  


  中評社台北9月6日電/近日,馬政府火力全開批評地方,編列的人均治水經費甚至“買不到一顆茶葉蛋”,治水預算低得讓人“毛骨悚然”。“中央”此舉固然揭開了地方要工程、輕治水的部分面紗,卻也模糊了治水的全貌。 

  中國時報今天社論說,政治分藍綠、政治人物噴口水,老天爺可不管這一套,雨要下哪、就下哪,“水往低處流”才是唯一不變的真理,流不出去就淹水,絕對不分藍綠,公平得很。 

  如果不是“中央”財政拮据,實在沒有辦法再按照過去的手段編列治水預算,恐怕未必會大張旗鼓地和地方打這場口水戰。但實際上,台灣過去完全從工程出發,力求“人定勝天”的治水思維,也早就到了不能不改的地步。 

  面對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的大環境,久旱、暴雨出現的頻率一定會越來越高,過去傳統以20年或50年洪水頻率為基礎的整治設計,也將越來越不足恃。這次台南新營最大時雨量達到100毫米,不僅遠超過系統的設計,全球大概也沒有幾個排水系統能夠承受。幾可斷言,未來只有不淹水的雨量,不會有不淹水的系統。 

  大禹治水的故事,每個人都耳熟能詳。治水問題複雜,原理卻很簡單。地勢高的地方,靠重力排水,只要有適當的渠道,水就會順勢往低的地方走;至於地勢低於海面的地方,就只能靠堤防、抽水機等外力,把水抽掉。 

  以這次地方點名雨水下水道建設最不力的南投為例,因為地勢高,雨水下水道不足或是不堪負荷時,水自然就會把馬路當水道,往地勢低的地方走,雖然會淹水,卻不等同於會造成災情。對南投而言,相較於淹水問題,土石流、治山防洪可能更急迫、棘手。至於低窪地區,問題則剛好相反,整個地區都在海平面以下,再多下水道建設也解決不了問題,只要水量超過抽水機的負荷,就非淹不可。 

  都市與鄉村的情況則又不同。近十幾年來,學界不斷提倡“海綿都市”的概念,要增加城市的透水率,讓水除了經過排水系統水平流出之外,還能經公園、綠地、雨水井、透水係數高的鋪面,垂直的被土地吸收,甚至挹注地下水。 

  而沿海低窪的鄉村的整治,就必須要上中下游整體解決,上游治山、森林保育,讓更多的水能夠被大自然留住;中下游的滯洪規畫,降低瞬間到下游的水量,也讓到下游的水多一個去處。 

  最困難的是,如何改變低窪地區的土地利用方式,讓問題不再繼續惡化,但這方面往往涉及人民的財產、生計、土地情感等因素,還必須要有建立當地新經濟型態等多方條件的配合,在選票壓力下,幾乎沒有任何地方首長、民代願意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於是就會出現水利署拿納稅人大筆的錢蓋離岸堤,保護沿海的魚塭,而“農委會”卻繼續漠視魚塭抽地下水,維繫養殖戶生計的荒謬景象。正如“內政部長”李鴻源所說,如果還是這樣治水,再編6000億都不夠。 

  台灣的河川短而急,水資源其實相當缺乏,但民眾節水的觀念卻相當薄弱,汙水處理後可利用的“灰水”全部放流出海,民眾生活中也從來沒有“利用雨水”這回事。不親水、不知水、不珍惜水資源、沒有與水共生的概念,自然就不可能治好水。 

  馬英九以捷運和台北車站淹水,“不知不覺扮演了滯洪池的角色”,遭到強烈的批評。背後凸顯的,馬英九自己對治水的一知半解。一個好的滯洪設施,不能僅在洪水來時發生效用,更必須在平時對民眾有益。其實只要政府修改相關法規,就可以要求新開發區域的透水率;也一樣可以修改建築法規,要求新建物必須增設雨水儲存池(塔)及雨水管線,用作沖馬桶、澆花之用,同時也減少洪水時系統的負荷,這遠比政府編列預算更能立竿見影。 

  至於低窪地區的整治,則必須要從“國土”規畫出發,以都市計劃變更、土地重劃、區段徵收等手段,改變土地的利用,創造新的價值和生活型態。“中央”與地方必須要就個別計劃清楚的分工,哪些困難的業務與溝通各該誰負責執行,並訂定詳細的時間表。 

  雖然以目前民眾視區段徵收如洪水猛獸的社會氛圍,這勢必是一條漫長崎嶇的道路,但恐怕也是唯一可行的道路。至於傳統花大錢做工程的作法,就大可不必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