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3日電/提到手錶,人們想到瑞士;提到機械,人們想到德國;提到家電,人們想到日本。而今提到高鐵,世界把目光投向中國。
新華社今天發表評論文章說,從備受爭議到贏得讚譽,中國高鐵在國內快速發展的同時,正以成功者的姿態積極走出國門。十幾年的技術積累和大規模應用賦予中國高鐵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
以軌道技術為例,高速列車軌道沉降誤差以毫米計,標準比F1賽車跑道還高。中國高鐵縱橫東西南北,沿線有溼陷性黃土,有溼地、也有高寒地區。在這些線路上,中國成功解決了地質沉降和軌道熱脹冷縮問題,有效控制了鋼軌全線高低誤差,京廣線、京滬線、哈大線等線路令人稱道。
軌道技術只是中國高鐵總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準的一個縮影。經過十幾年努力,中國高鐵從無到有,各項技術不斷取得突破,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高鐵系統技術最全、集成能力最強、運營里程最長、運行速度最快、運載人次最多、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
除了讚譽,中國高鐵的發展也伴隨著質疑聲。2011年“7.23”甬溫線重大鐵路交通事故後,競爭對手們馬上將其與中國的高鐵技術聯繫在一起。事故並未影響中國發展高鐵的信心,與此同時,高鐵建設的安全問題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原中國鐵道部長等鐵路官員因經濟問題落馬則是高鐵發展另一道衝擊波。當時有人提出高鐵的快速發展,是某些官員私心重、撈政績的結果。事實上,發展高鐵是中國的剛性需求,中國鐵路客貨運長期處於“一票難求”、“一車難請”的局面,經過六次大提速,已無多少提速空間,修建新的高速線路勢在必行。
高鐵也曾因成本巨大受到批評。但今天看來,儘管中國鐵路部門沒有披露高鐵客票收入和運營情況的權威數據,上座率持續上升已是不爭的事實。近年來,隨著高鐵連點成網後,客流量激增,多條線路已實施“公交化”運營,京津城際列車開行最小間隔5分鐘,武廣高鐵最小間隔僅3分鐘。
高鐵在中國不僅要算經濟賬,還要算民生賬。正點、快捷、明亮、像飛機客艙一樣乾淨舒適的高鐵車廂,大大提高了中國人出行的幸福指數,高鐵漸成最受歡迎的交通工具之一。
在改變了搶工期的蠻幹,加強安全管理和內部整頓後,中國高鐵在更加堅實的基礎上一步步向前邁進。高鐵總里程已接近1萬公里,全世界投入運營的高鐵線路將近一半在中國。
連接北京和天津的京津城際列車是中國第一條高鐵,自2008年投入運營以來已接待過幾百位外國首腦或高官,很多外國人驚嘆於其舒適、平穩與快捷。到歐洲,人們可以坐“歐洲之星”;在日本,有新幹線;來中國,有“和諧號”,而且速度更快、網絡更密。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不久前在泰國訪問時大力推介中國高鐵。中國高鐵技術可靠,性價比高,適合發展中國家;在地域上看,高鐵“駛向”泰國後,也有助於打造‘泛亞鐵路網’,實現泰國和中國無縫對接。
可以期待的是,中國的高鐵標準、高鐵技術和高鐵設備將助力更多國家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