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11月10日航拍的菲律賓中部萊特省遭颱風“海燕”襲擊後的場景。新華社 |
中評社香港11月15日電/美軍“華盛頓”號航母已於14日下午抵達菲律賓受災嚴重的來特省,艦隊共運送來5000名士兵和80多架飛機。另有9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已作為先行部隊11日進入菲律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3日決定派遣1000名自衛隊員赴菲救災,這是自衛隊史上最大規模的海外救援行動,日本王牌護衛艦“伊勢”號直升機航母等將前往菲律賓。
環球時報今天社評指出,菲律賓風災帶來罕見的外部軍艦聚集。所有軍艦來菲的公開目的都無可爭議,那就是救災。但世界輿論對該地區圍繞救災的“地緣政治競爭”議論卻很活躍,公眾會從這些紛至沓來的信息中做出各自理解和判斷。
我們認為,中國也應派出軍艦前往菲律賓救災。中國軍隊以往都在國內開展救援,將其人道主義工作擴展向海外,這是大勢所趨。中國軍艦在這個時候前往菲律賓,理由堂堂正正,菲律賓理應接受中國的動議。如果馬尼拉出於其他考慮拒絕中國軍艦前往,只能表現出菲方不夠大氣,中國並無任何損失。
如果說中國派“遼寧”號航母前往救援既不成熟也有些敏感的話,那麼海軍派出“和平方舟”號醫院船,並由戰艦護航,則更容易被各方接受。美日輿論當然還會炒作此事,但那些輿論帶不來對中國的傷害。就像美日軍艦前往菲律賓救災也引來世界輿論的關注,但那些聲音都匯入了擴大美日地緣政治影響的大合唱。
“和平方舟”號已在東南亞參加過聯合救援演習,它若能隨中國軍艦此時出現在菲律賓,救援是它們的唯一工作。至於外界如果從中看到其他意義,接收到額外信號,這種政治敏感並非是中國製造的,中國也沒必要刻意繞著它走。“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們應對此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
有美日軍艦前往菲律賓在先,中國軍艦效仿之,對菲律賓救援是加強的關係,如果受到其他解讀,與美日行動是彼此抵消的關係。
中國向海外派軍隊過去一直很謹慎,除了有我們的能力問題,缺少經驗和擔心過多也是重要原因。時代在變,中國軍隊和周邊地緣政治環境都在變,中國多在世界各地發生災難的時候果斷派軍救援,這既符合大國的人道主義道義,有助於提升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也將促成中國軍隊使命的自然延伸。
我們不需追求軍隊海外執行任務的完美無缺,在初期尤其不應這樣要求自己。軍隊就是用來應對不確定性的,中國軍隊必逐漸演變成中國強有力的外交資源和杠杆,而任何外交至少有中外兩個操盤手,精確到位從來就不是外交的真實屬性。軍隊參與外交,就必須隨時準備面對變量。
以往中國人很重面子,根本原因是實力不足,缺少自信。今後我們越強大,就會越不在乎如果我們提出向菲派軍艦遭到拒絕怎麼辦,以及如果去了表現一般受到輿論非議怎麼辦這類細節風險。其實2008年汶川地震時,日本提出派軍機向中國運送救援物資,中國當時拒絕了,日本輿論沒覺得難堪。
中國會向菲提出派軍艦救援嗎?不妨就讓我們從這一次有可能碰釘子的不確定性開始,把步子邁開,積累我們的經驗和膽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