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快評/上海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中心秘書長王海良日前在由兩岸與澳台關係學會主辦的第四屆兩岸關係澳門論壇上呼籲,兩岸應從最大公約數出發,向“本體中國”靠攏,在具體問題的處理上,如果淡化“國”字、將“一中”內涵由“國”轉向“族”,將帶來極大的正面效果。
王海良提及,當下兩岸有這樣一種矛盾——兩岸雙方都想通過解構“一中”來超越既有政治障礙,又都堅持原來的政治立場:大陸在講一個中國時不提“中華民國”,給人以“一中”指的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且涵蓋台灣,既無“中華民國”問題,也不存在一個名字叫台灣的政治實體;而台灣方面既有根本不認同“一中”的,也有很少數與大陸站在同一立場上的,還有一些認為“一中”就是“中華民國”。
為此,王海良建議兩岸從最大公約數出發,放棄唯我獨尊的心態和立場,都向同一個中國的新建構靠攏,這同一個中國就是“本體中國”,它的兩個分體可以是吳伯雄向胡錦濤提出的“一國兩區”。王海良表示,“本體中國”是一個中華民族國家,兩岸名號雖然不同,但改變不了同屬一家人的本質。
我們清楚,王海良是直接希望破解兩岸政治關係中最敏感最核心的問題。
目前的狀態是,兩岸雙方虛化了一個中國,各自坐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這就導致兩岸之間的政治層面難於有交集。各說各話、各行其是,就成了現狀,很難改變,兩條平行線,是無法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互不交集的狀態的。
大陸方面看到了這個問題,希望先易後難,先創造條件進行政治對話,在對話中需找共識,尋找解決之道,這就是做好前期政治安排的意思。可是台灣卻認為,必須先有解決方案,才能進行政治接觸,但這是做不到的,馬英九的“三不”政策,對此作了充分的解讀。於是乎,兩岸政治關係就擱淺了,無法動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