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四六級考試擔不起弘揚傳統文化的重任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3-12-20 16:43:57


  中評社香港12月20日電/四六級考試已經過去幾天了,此次改革後的考試遭到網友吐槽最多的恐怕就是翻譯題了。翻譯大刮“中國風”——“中國園林”、“絲綢之路”、“中秋節”、“四大發明”、“福壽祿”等如何翻譯讓考生連連大呼“暈頭轉向”。

  有評論認為,讓中國傳統文化在英語學科中搶了英語本身的風頭,其實是在喧賓奪主。筆者倒不這樣認為。在翻譯題型中,四級長度為140-160個漢字,六級為180-200個漢字,其間出現1~2個典型的、較難翻譯的中國文化的詞匯,並沒有什麼“喧賓奪主”的意味,只是媒體的集中報道,起到了放大效用,這些詞匯似乎搶了整個考試改革的風頭。

  早在8月份,教育部考試中心就釋放出改革的信號,四六級考試新題型中翻譯內容涉及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等,有專家解讀此舉是在弘揚傳統文化,且這種改革也符合我國一直推動的“走出去”的策略。所謂的“走出去”,無非是想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用英語這個工具介紹給國外,筆者以為,這樣去解讀四六級考試改革,恐怕是給其賦予了過高的意義。

  作為一項衡量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和水平的考試,四六級不需要強加太多的目的和宏大的意義,它最能夠體現的仍然是學生對英語語言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發揮,僅僅在考試中增加一部分中國傳統文化,就大肆宣揚這是在弘揚傳統文化,未免有點言過其實,一場考試實在擔當不起這個微言大義。

  這些年,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屢遭詬病,作為一線英語教師,筆者最關注的是這種改革能對大學英語教學起到多大的推動作用?但是,情況並不樂觀,除卻在國內的“應試文化”中,師生們長久以來所形成的“應試心態”不說,一個更現實的情況不容忽視。

  今年3月,深圳大學大學英語教學部的一位教師給校長信箱寫了封信,反映在公共英語課中教師常態化“一學期教400個學生”的不合理情況。據了解,深圳大學擴招10年,學生人數增長3—4倍,而公共英語教師人數只增加了不到1倍,一名英語教師每周平均教授8—10節課,也就是4到5個班,一般是4個小班加1個大班,小班最多60人,大班最多120人,每個老師最多面對的學生在360人左右。這種1∶22.5的師生比極不健康,教師們根本無力給兩個年級、30000多名學生連續兩年提供優質的英語技能課程。

  而這種情況並非深圳大學所獨有,這是大學擴招後的普遍現象,甚至在一些高校,大學英語教師一周上16~20節課的也大有人在,教師授課量多,面對的學生數量也多,根本照顧不過來,英語教學“吃大鍋飯”的現象嚴重,如此情況之下,英語教學的質量本就堪憂,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的提高能否保證也是未知數,再讓四六級考試擔當起弘揚“傳統文化”的重任,恐怕也是“天方夜譚”。

  (消息來源:《中國青年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