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名譽院長、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林毅夫今晨參加博鰲亞洲論壇。(中評社 黃蔚攝) |
中評社博鰲4月9日電(記者 黃蔚 郭至君)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名譽院長、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林毅夫今晨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對西方曾流行的數個經濟概念提出自己獨到而新穎的意見,並稱舊時的傳統金融理論來自西方發達國家,現在,發展中國家也有資格對問題提出的建議和主張。
林毅夫表示,“過去我們認為發達國家有真經,發達國家的學者對事物、對經濟發展非常瞭解,我們只要把那些理論拿回來用就可以解決問題。但是實際上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當中發現並沒有這樣一本真經……我們要瞭解發展的本質,瞭解國際金融危機怎麼解決,我們必須有獨立的思考才可能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提出貢獻……西方對(2008年)這場經濟危機的產生沒有共識,沒有真正認識到危機的原因,而我們完全可以提出新的共識和新的認識。”
對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西方主流想法認為是國際收支不平衡導致,但林毅夫對此並不買帳。“確實在2008年之前,東亞經濟體包括中國的外貿盈餘、外貿積累非常快,可能外貿盈餘會多、外貿積累會多。但是仔細想,東亞經濟體並不是2000年採取出口導向政策,東亞經濟體從50、60年代就開始採取出口導向政策。但這個政策已經推行了超過半個世紀,但是2000年之前東亞經濟體出口很多,進口也很多,貿易基本是平衡的,所以我把它否定了。”
針對人民幣匯率問題,林毅夫亦發出不同聲音說,“中國人民幣幣值低估最早提出來是在2003年,2003年每年國際上都在炒說中國人民幣幣值太低,造成國際收支不平衡。這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說法,也是美國的說法。但是2003年的時候中國外貿盈餘只有255億美元,1998年的時候中國外貿盈餘有470億美元。1998年是東亞經濟金融危機,中國人民幣沒有貶值,當時大家說中國人民幣是高估的,怎麼到2003年外貿盈餘減少了,變成人民幣幣值低估呢,這兩個是矛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