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1日電/“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這段講話,樸實親切、飽含深情,溫暖了億萬人的心。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執政理念,把民生工作和社會治理工作作為社會建設的兩大根本任務,高度重視、大力推進,改革發展成果正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1.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
《人民日報》報道“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關群眾福祉和社會和諧穩定。
增進民生福祉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無論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不斷改善民生是推動發展的根本目的。我們的發展是以人為本的發展。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如果我們的發展不能回應人民的期待,不能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不能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這樣的發展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
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關係,實現兩者良性循環。一方面,經濟發展是前提,離開經濟發展談改善民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另一方面,民生改善既能有效調動人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又能釋放居民消費潛力、拉動內需,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對經濟發展有重要促進作用。要通過發展經濟、做大“蛋糕”,為持續改善民生奠定堅實物質基礎,同時又通過持續不斷改善民生,有效解決群眾後顧之憂,擴大消費需求,為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提供強大內生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