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8日電/在很多人看來,中秋節的習俗似乎只有月餅。但民俗專家介紹,除了吃月餅,在歷史長河中多地形成了獨特的習俗。
新華社報道,南昌市民俗博物館館長梅聯華說,各地結合自身人文地理特點產生出各具特色的中秋節習俗。除了吃月餅、賞月、祭月外,還有南昌的抱高士橋柱、香港的舞火龍、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專家認為,幾千年以來,過中秋的方式在不斷改變發展。比如月餅,南宋時只是一個圓形的小餅子,沒有餡;後來漸漸發展到在裡面放糖,又經過一段時間,開始出現各種各樣的餡料;到今天,甚至有冰淇淋月餅等新式月餅了。
多位專家看來,在對待中秋傳統文化方面,要關注其核心的精神和內涵,並不是說吃個月餅就算是過中秋,不吃月餅就不是過中秋。中國休閒文化產業委員會主席宗九奇表示,中秋節的精神內涵是思鄉和團圓,隨著時代發展,節日的具體形式可能改變,但其精神是相通的,對祖先對歷史的尊重,對親情的重視,這種核心的東西在任何一個時代都非常重要。
尊重傳統,並非一成不變。梅聯華認為,如何傳承傳統的中秋核心內涵,關鍵是要找到新的載體和新的慶祝方式,這就需要開發更多的文化活動。“傳統節日不是越土越好,也不是越古越好,應該融入更多的現代氣息。中秋節也可以加入時尚的元素,這樣就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梅聯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