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2月15日電/11.29國民黨大慘敗,一般認為是長期累積的民怨所致,包括薪資停滯、貧富懸殊、圖利富人、世代不公、財政惡化、教改失敗、房價飆漲、以及長達一年多的食安風暴,導致20-39歲年輕世代全面反彈。30-39歲選民原本比較保守偏藍,這次不是拒絕投票,就是轉向反對黨;20-29歲選民原本投票率不到五成,這次可能突破六成。年輕世代的崛起怒吼,不但瓦解了長期穩定的國民黨北台灣版圖,也使國民黨陷入不知所措的空前困境。
美麗島電子報副董事長郭正亮今天在該報撰文說,國際知名媒體,例如美國CNN、英國BBC、日本NHK,幾乎都把11.29國民黨大慘敗,視為馬執政6年兩岸政策的失敗。CNN指出馬政府對於太陽花學運的警察執法不當,導致年輕世代的反彈;NHK更直接點出馬政府積極推動兩岸經貿交流,反而引起人民對中國大陸的戒心,間接導致國民黨敗選。
但空前勝選的民進黨,卻對這種兩岸解釋顯得格外低調。12月3日,民進黨秘書長吳釗燮在華盛頓表示,這次選舉以地方議題為主,即使馬政府的兩岸政策確實引發一些效應,但吳特別強調“選民並非對兩岸政策進行公投”。他還進一步提醒“如果將選舉結果視為對兩岸政策的選擇,就會把中國視為台灣選舉的參與者,因而認為國民黨的失敗就是中國的失敗。這是不健康的”。更重要的是,不管是11月29日蔡英文的勝選感言,或是12月3日蔡英文與所有縣市長候選人發表“安心的力量”談話,對於兩岸政策的選舉衝擊也隻字未提。
文章認為,民進黨刻意淡化11.29選舉與兩岸政策的因果連結,可能考慮有三:
一、保留民共互動空間,希望大陸能對“總統”大選保持中立。
二、針對兩岸服貿貨貿,希望與國民黨共同承擔決策責任。
三、繼續主打分配不均,希望兩岸政策不要成為大選主軸。
首先針對民共關係,民進黨希望大陸對2016大選保持中立,因此不想把國民黨的地方慘敗,過度歸咎到兩岸政策或大陸介入。事實上,針對這次九合一選舉,儘管大陸各地台商會仍有動員返台投票,但中共中央對台小組並未下達指示,充其量只是親藍台商會的個別動員,返台規模與2012年大相徑庭。而且在選舉結束當天,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也低調表示“我們注意到這次選舉的結果,希望兩岸同胞珍惜兩岸關係來之不易的成果,共同維護並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對勝選的民進黨仍然保有期待。
儘管在國民黨敗選後,原訂於12月中旬在河南鄭州舉行的國共論壇,不得不延到明年1月17日國民黨主席改選之後才辦,但大陸海協會會長陳德銘的訪台行程並不受影響,仍在12月9日如期展開8天參訪之旅,以花蓮、台東與屏東的生技、養生、精緻農業為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