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2月18日電/今年6月,“國安會”祕書長金溥聰提出了“大船離港”論,把馬英九比喻成“正要離港的大船”,意思是,隨著任期越來越短,馬英九這艘大船離岸只會越來越遠。
中國時報今天社論指出,6個月過去,不論馬英九在主觀上是否接受“大船離港”論,在客觀上,馬英九這艘大船,確實正在加速離港中。國民黨籍“立法委員”本來就已經不聽馬英九的號令;辭去黨主席,交出黨權後,黨也不在馬英九的指揮範圍內,當國民黨是否要撤銷王金平黨籍訴訟案浮上檯面,親馬人士說:“馬英九在狀況外。”即可看出馬的影響力在國民黨中央已快速抽空,而相對於向來堅持行憲,對“修憲”議題保守的馬主席,國民黨準主席朱立倫卻大動作的拋出“內閣制”等“修憲”大菜,這也是對馬英九路線的一種否定。
甚至連行政部門的決策,馬英九也變成了看報才知道,“法務部”“鼓勵”陳水扁對保外就醫案再抗告,羅瑩雪說:“馬英九事後才知道。”毛治國也說陳水扁保外醫治案,馬英九“放手給他”。中央黨部、“立法院”及至“行政院”,這3個港埠,都已看不到或快看不到馬英九大船的身影,馬英九能固守的只剩下“總統府”與“國安會”。
誠然,馬英九的任期尚有一年半,這麼長的“空港看守”並非台灣之福,意謂台灣可能要付出空轉一年半的代價。但時不我予,勢不我予,此時此刻,為台灣福祉計,馬英九安靜離港、放空權力,是眾害取輕的唯一選擇。
這不是要馬英九擺爛,而是在“站在馬對邊,就是站對邊”的反馬顯學下,此刻的馬英九幾乎在任何事情上施力,都只會產生反作用力,馬做錯的是錯的,馬做對的也會變成錯的。雖然無奈,但擺在眼前的現實是,不問“國會”、不問政務、不問黨務“三不問”,確實的做到少言少做的垂拱無為,是馬英九所能為的最大有為。
然而,馬英九今日落寞離港之局,固然馬英九自己要負最大的責任,但平心而論,馬英九這二任的任期內,絕非如許多咒馬仕所批判攻訐的一無是處。事實上馬英九不是敗在國家路線的大方略,不論是活路外交與改善兩岸關係,馬英九對國家發展大方向的戰略布局極具高度,也宏觀可行。但馬英九提出了好的方略,卻沒有採取好的方法執行,可以說“有略無術”是馬英九失去民心的最大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