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4日電/日本築波大學一個研究小組在英國《自然·地球科學》雜誌網絡版上報告說,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東日本大地震震源地附近,板塊交界處斷層面所受應力正蓄積,有可能已恢復到震前水準,存在發生大地震的風險。
新華社報道,在日本東北地區近海,太平洋板塊沉降到陸地板塊之下,板塊交界處的沉降帶就是東日本大地震的震源區域。
研究小組根據1998年之後氣象廳的地震觀測數據,調查了沉降帶附近長約1000公里的地區,計算了每個地區的“b值”。這個數值是顯示小地震和大地震比例的參數,平均值為1,大地震多的話,b值就低於1,小地震多的話,平均值就高於1。
結果發現,在東日本大地震的震源地區,1998年以後b值一直在0.8至0.9之間推移,但是2005年中期之後降低到0.6至0.7,而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後,則急劇上升到1以上。這個值在2013年左右開始下降,2014年又恢復到了0.8上下。
令人關注的是,地震後b值很高的地區,兩三年後這個值又變得很低。研究小組認為,這表明震源區導致大地震的應力雖然通過東日本大地震暫時釋放,但是經過兩三年時間,正在恢復到接近原來的水準,這比預想的要快得多。
研究小組帶頭人、築波大學副教授波格丹·埃內斯庫說:“應力的蓄積已經恢復到了可以隨時發生巨大地震的水準。”
研究小組認為,這次研究支持了b值對應力狀態非常敏感的假說,密切關注b值對將來可能發生巨大地震的危害評估很有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