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7日電/“當我還是少年的時候,曾經做過一個夢:一輪紅日冉冉升起,我向著它走啊走啊,走到精疲力盡,怎麼也停不下來,想超越太陽看個究竟……”倚著靠西墻的寫字台,96歲的尤廣才眯起雙眼,絮絮地說,帶著濃重的山東口音。他的家鄉,在魯南台兒莊。
《北京晚報》報道,台兒莊緊鄰京杭大運河,又當南北要衝,是徐州的北門戶。“自我記事起,這裡就戰事不斷。”老人捋了捋銀發,慨然長嘆。
1938年,台兒莊大捷。就在這一年,尤廣才跪別老母,從軍抗日。
提起母親,尤廣才老淚縱橫。“我4歲喪父,母親靠給別人縫縫補補撫養我們兄弟,供我讀書。當時,我一心想孝順母親,為她老人家養老送終。”可在那個家國淪喪的年代,這最平常的心願也難以實現。
離家那天,天氣微寒,陰雲籠罩,母子二人相擁痛哭。這一別,不知何日再見。
兜裡裝著家裡拼凑的6塊大洋,腳上穿著母親新納的布鞋,尤廣才上路投軍。他默念著文天祥的《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少年時夢中的那輪紅日在他心中清晰起來。
台兒莊大捷並未改變徐州失守的命運。一路上,都是前線撤下來的官兵和三五成群、蓬頭垢面的難民。“殘軍敗陣不忍睹,國弱民貧根有由。一盤散沙人詬病,劫難災禍豈天數?”尤廣才心中感傷,加快了腳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