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13日電/高校智庫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隨著一大批高校智庫的湧現,諸如“決策咨詢報告不接地氣”“學者參與決策咨詢的熱情不高”等問題也隨之出現。有專家指出,高校智庫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很大一部分是整個中國高校系統本身所存在的問題。
一個千呼萬喚的“智庫時代”,在中國面前轟然開啟。其中,高校智庫的身影也在各類智庫中逐漸凸顯而出。
智庫,亦稱“智囊團”或“思想庫”。我國的智庫大體上有4種類型,即黨政軍智庫、社會科學院、高校智庫和民間智庫。
2015年初,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研究項目發布《全球智庫報告》顯示,在全球6826家智庫中,中國擁有426家,排名世界第二。其中7家中國智庫入圍“全球頂級智庫前150位”,而在入選的7家中國智庫中,高校智庫就有兩家。
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的《2014年中國智庫報告》中,依據決策影響力、學術影響力、媒體影響力、公眾影響力、國際影響力以及智庫成長與營銷能力六個維度,對中國智庫的綜合影響力進行了排名。排名前10名中,以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相關智庫為代表的高校智庫占4位。
作為構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智庫正在蓬勃發展之中。
201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把高校智庫作為構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肯定了高校在智庫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為高校智庫的成長注入新的力量。
然而,在喜人的形勢之下,高校智庫依然有不容忽視的隱憂。
“如何突破體制機制的障礙,提供更多高品質的智慧成果,如何防止快速發展過程中的‘虛熱’,實現從‘智’到‘治’的轉換,實現讓政府‘信得過,用得上,想得起,離不開’,高校智庫建設都還需要冷靜的思考與探索。”近日,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王莉麗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