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3日電/前年7月,浙江寧波市鄞州區茅山中學92屆302班開同學會,“錢多多錢峰雷”給每位同學送了一台蘋果5。去年10月,錢同學又給大家送去新款蘋果6,而且是整個年級都有。今年,錢多多沒見動靜,結果“中國好同學”的桂冠,被北侖的章同學續上了———同學會每人發一台蘋果6S,還是充滿愛意的“玫瑰金”。他的同學表示,“章同學對大家如此慷慨,不是為了炫富。他是一個有情有義、珍惜同窗之情的好人哦。”
看到如此皆大歡喜的故事,我想起來,前段時間網上有關同學會的畫風還是這樣的:“同學聚會無人買單,三人為3000元賬單大打出手”;“男子在同學會上不喝酒,裝醉被同學圍毆”;“同學聚會不喝酒喝水,男子應急車道停車小便被罰”……同學之間的關係搞成這樣,老實說真的太糟糕了,一下就提升了我對同學會的 惡感和恐懼。大家好歹也是舊相識,就算彼此沒有溫度,起碼要有風度,鬧成這樣還不如相忘於江湖呢。
不過,這些可能才是同學會的真相,也符合大家對同學聚會的一貫認知,那就是以下關鍵詞,包括但不限於面子、暗鬥、尷尬以及心塞。這道理再簡單不過,人是現實的產物,雖說同過窗,彼此有珍貴的共同記憶,但畢竟在走進社會混了好些年之後,差距已然拉開,怎麼拉也拉不平,因而當年再好的感情,也恐難以逾越現實的藩籬。這可不是傲嬌,人與人的默契與彼此認同,實際上需要一定的條件才能達成。
就拿喝酒買單來說,在一個沒有明確主辦方的同學酒局上,作為當年一起卷著褲管奮鬥的少年,搶著買可能會被吐槽裝大款、瞧不起大家;如果不買,暗暗被罵的可能性也不低,說你不實誠都是輕的———人就是這麼矛盾和虛偽。因而,對於土豪同學 送蘋果手機這件事,我是這麼看的,那就是表面上雖然送得波瀾不驚,同學拿得也無意,心理層面還是達成了某種默契。只不過這種默契,可能不是基於彼此經濟條 件或其它外部因素的一致,相反是巨大的落差,達到了幾乎沒有調和的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