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拉里(來源:網絡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1月30日電/美國總統大選初選階段第一個州投票在即,競爭愈演愈烈,而更加白熱化的是各候選人的財力競爭。
民主黨競選領跑者希拉里募款已超過1.1億美元,而她定下的目標是25億美元,其黨內主要對手桑德斯也實力不俗,已募得7000多萬美元。這還不用說共和黨熱門競選者特朗普坐擁100多億美元資產,還有紐約市前市長布隆伯格正躍躍欲試獨立參選,考慮著從他超過350億美元的淨資產中先掏出10億美元試水大選。美國大選越來越成為有錢人的遊戲,政治募捐大比拼也成為大選的固定風景。
根據美國聯邦選舉委員會官網的統計,2016年大選至今花費早已過1億美元,鐵定將成為美國歷史上最燒錢的一次。
然而,在這個四年一度的“砸錢遊戲”中,由於美國大選的選舉人團制度規則,能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卻並不是全國的選民們,而是少數富豪和財團。
美國最高法院2010年裁定,限制商業機構資助聯邦選舉候選人的兩黨選舉改革法案的條款違憲。這一裁定導致類似“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這樣獨立運作的競選組織壯大,少數人靠財富控制選舉的現象從地下浮出地面。2014年,美國最高法院進一步為政治募捐管理規定鬆綁,最終取消美國政治競選捐款總額的上限,更是給“選舉跟著錢走”開了綠燈。
紐約大學法學院布瑞南司法中心報告顯示,2010年至2015年,“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競選開支中,近六成來自一個不足200人的超級富人階層。
美國大選的“金錢傳說”遠不止此。儘管美國聯邦政府和超過半數的州立法機構規定,獨立運行的營利性機構必須定期公布競選活動經費明細。但這一規定並不適用於非營利性組織,導致政治“黑金”現象猖獗。比如去年希拉里就被曝收到一筆100萬美元“來路不明”的政治捐款,而希拉里又隨之揭開共和黨陣營存在的更嚴重的籌款不透明現象。
“錢主”選舉現象已引來越來越多批評,認為這一政治制度越來越有利於美國富人。正如美國前總統卡特所指出的,美國正淪為一個“寡頭統治的國家”。美國副總統拜登也曾承認,政治募捐總是暗含附加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