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環球時報:縮小地區差距任務艱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2-18 12:43:09


  中評社北京2月18日電/最近我國各地區陸續公布2015年經濟數據。同歷史數據對比分析可見,雖然各地區間相對差距有縮小趨勢,但絕對差距仍在擴大,區域協調的任務依然比較艱巨。

  最大差率(即31個省份中最大的與最小的人均GDP之比)是一個能反映地區相對發展差距的指標。該指標的峰值出現在2002年,當年最大差率為10.85倍,之後逐年下降,2014年降低到3.98倍,但2015年略有反彈,升至4.16倍。地區發展相對差距明顯縮小反映出中央政府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地區絕對差距仍然在擴大。2015年人均GDP最大與最小的省份分別為天津與甘肅,2000年兩者之間的人均絕對差距為13224元,2015年擴大為82823.15元,兩者之間的絕對差距在15年間擴大了5倍多。總體而言,東部地區與其他地區間的絕對差距還在擴大。

  與上一年相比,除西藏、重慶、寧夏、廣東、浙江與河北外,2015年其他15個省份的增長速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遼寧、山西、黑龍江與吉林的增速排倒數後四位,西藏、貴州與重慶等經濟總量較小的西部省份仍然保持10%以上的增速。

  從各地區增長率的差異不難發現中國區域發展格局的幾個基本特點:一是進入新常態後,發達地區——特別是上海、北京等經濟總量較大的高度城市化地區,增速降低趨勢明顯;二是東北地區與山西的增速近年呈“斷崖式”下降,表明老工業基地與資源型地區的振興依然存在不少困難;三是多個東部省份的增長速度仍然保持在8%以上,對全國的增長貢獻最大;四是中西部地區後發優勢開始顯現,重慶、西藏、貴州、江西、湖北發展勢頭不減。

  若放長遠些進行動態考察,我們能更準確地把握地區發展格局。比較2000年與2015年各地區的GDP與人均GDP排名變化,可發現GDP總量排名上升最多的是內蒙古(+7,)、湖北(+5)、陝西(+4)與重慶(+4),下降最多的是山西(-8)、黑龍江(-6)、上海(-5)與北京(-3);人均GDP排名上升最多的是內蒙古(+9,)、陝西(+9)、重慶(+7)與寧夏(+6),下降最多的是山西(-11)、黑龍江(-10)、河北(-9)與新疆(-7)。

  在過去15年中,經濟總量排名上升最快的都是中西部省份,而下降最快的有兩類:一類是高度發達的城市化地區,另一類是老工業基地與資源型地區。人均生產總值排名提升最快的依然是中西部地區,排名降低最多的是老工業基地、資源型地區。

  根據這種格局變化可得出兩點結論:第一,發達地區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增速降低是必然的,但欠發達地區還有巨大發展潛力;第二,老工業基地與資源型地區的問題最突出,老工業基地振興與資源型地區發展轉型是未來區域協調發展的難點。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