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17日電/在一片反對聲中,特朗普成為最大機會代表共和黨競選美國總統的候選人,甚至有可能當選總統。
上星期特朗普的一次競選集會因害怕被反對者衝擊而取消後,會場上一名特朗普支持者被拍攝到作出納粹手勢,又引起一番非議。在先前的幾次競選集會上,支持者應特朗普要求舉手表示效忠,已被批評者指為酷似納粹動作,有人更把特朗普比作希特拉和墨索里尼。雖然有為特朗普辯護的人指這說法比類不倫、十分無稽,但也有不少分析指出,美國當前的社會狀況,跟納粹興起時的歐洲確有相似之處。
例如加拿大廣播公司記者皮迪斯(Don Pittis,回歸前曾在香港電台工作)日前發表評論說,人們有理由把當前兩極化的美國選戰拿來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作比較。當時,整個歐洲動亂不安;人們長期習慣了的社會秩序蕩然無存;經濟一片混亂,特別在德國。大戰摧毀了原來穩定可靠的經濟體系以及其中健全的銀行系統、全民就業、退休保障和普及教育;即使趕走了皇帝、擴大了議會的權力,德國人看著經濟瀕臨崩潰,束手無策。
選舉產生的政府力圖挽救經濟,然而,人們卻愈來愈覺得主流領袖們顢頇無能、優柔寡斷,只在延續人們不能接受的現狀。選民們要的是回復大戰前的光輝歲月,要有工做,要吃得好,要重拾以往的尊嚴,要德國重新成為偉大的國家。
接著爆發了慘酷的政治鬥爭,並不是因為人們有不同的目標,而是因為每個黨派都認為要採用不同的手段去達到目標。他們不知道問題在哪裡,只是愈來愈憤怒,各自找不同的洩憤對象。各黨派在鬥爭中走向極端,形成了敵對的兩極。希特拉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崛起的。
皮迪斯接著拿美國的現狀作對比。他指出,今天很多美國人,可能是大多數,都對現狀不滿。他們覺得美國不再是從前的強國,不再像過去那樣富裕:基層有工做,中產過得好。選民們要回復以往的好日子,而投票給傳統的領袖卻達不到這個目的。當人們繼續失望並找不到出路,兩極化便會繼續。特朗普現象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的。
這番道理,也很值得今天的香港借鑑。
(來源:am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