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警惕官員“實改虛”背後的逃避心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4-14 15:56:25


  中評社北京4月14日電/近期,有媒體報道一些官員主動申請“實改虛”,要求放棄實權職務,選擇清閑崗位。一個縣一年有10位局長、副局長提出改任主任科員、副主任科員,發改局長、財政局長等也想賦閑……與“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常識相悖的現象,折射出較為複雜的幹部狀態和官員心態。

  十八大以來,在全面從嚴治黨的大背景下,作風建設取得巨大成效,清新之風勁吹。潛規則少了、明制度多了,權與錢的灰色地帶少了、用權用錢更陽光了,一些幹部離開了非常規的“激勵”手段,既有一些不適應,也在心態上發生了新變化。就特點而言,在崗不能弄權不如離開享清閑,與其幹事冒風險不如騰地卸重擔,處處受制約卻無油水不如閑職要待遇。這些官員心頭的雜念,一方面反映出近幾年反腐正風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警示著當官不能投機。

  為官就應擔責任,在崗務必有狀態。這是對從政為官者的基本要求,不能心猿意馬,有好處才出力,沒油水就想辦法逃脫。其實,很多官員不是沒有能力、不是沒有幹事的水平,而是不能把心思放在幹事創業上。越是在改革創新的關鍵時期,越是在涉險灘的敏感時刻,越需要規避“逃避心理”、“投機心態”。

  當然也要看到,官員想逃、等閑的心態也有現實困境。這種困境涉及到收入待遇、晉升通道、職業預期、責任壓力等多重因素。曾有一項調查顯示,51.35%的官員表示比以前壓力大了很多,58.66%的官員認為會有所抱怨。或許,這是在權力、利益的夾縫中“擠幹”官員幹事動力的重要原因。

  話說回來,“官”字頭上有個“公”字,即使面臨現實難題,並不意味著要讓公共利益讓位於私人得失,否則就辭官或者賦閑。實際上,不論是工作能力還是思想狀態,只要不合格就面臨被“罰下”的風險,有能力有想法的幹部也才真正“能上”,這不需要一些動機不純的官員主動提出要求。當然,“萌生退意”有很多種可能,也需要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解決,絕不是根據提出要求的官員數量來定奪,更不能借助“審計”手段來嚇唬,如此治標不治本的做法,看似留住了人,但沒有解決問題。如果“實改虛”現象是幹部隊伍的“自我淨化”,那麼也需要從幹部考核體系和人事制度建設上來根治。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