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常州“毒地事件”後,來次全國拉網排查如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4-21 15:13:22


  中評社北京4月21日電/媒體近日報道,江蘇常州外國語學校搬遷新址後,許多學生先後被檢查出皮炎、血液指標異常等情況,個別學生查出患有淋巴癌等。而學校附近正在開挖的地塊上曾是三家化工廠,學生們的身體異常情況疑與化工廠“毒地”相關。常外“毒地”事件在輿論場上不斷發酵,環保部、教育部先後發聲。

  江蘇作為化工大省,類似事件近兩年並不鮮見。魚塘內長出變形魚、養豬場“地下藏毒”等新聞屢屢見諸報端。如果我們把目光放更長遠一些,類似事件,在不同地域也同樣上演。媒體曾報道過武漢、廣州等地曾出現“毒地”上建經濟適用房的現象。關於中國受污染的土壤面積,目前尚缺乏官方的確切數據。最新的土壤“家底”數據是2014年4月環保部公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這是中國首次公布全國土壤污染狀況的調查。根據公報,此次調查覆蓋面積為630萬平方公里,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毒地治理”已然迫在眉睫。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亂象叢生,監管責無旁貸。

  “毒地”亂象讓人想起美國著名環境學者利奧波德在《沙鄉年鑒》中倡導的“土地倫理”。人與土地之間和諧相處,這是共同體理念,每個人都當對土地健康擔責。只可惜,污染容易,治理不已。據說按一畝“毒地”100萬至200萬元的修復成本算,修復上百畝的毒地或許得上億元。物質成本如此高昂,更不要說修復過程甚至長達幾十年了。

  習近平總書記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保與經濟,化工與民生,並非魚與熊掌的關係,在決策理性與民本行政中完全可以實現“多贏”——但前提,是該管必嚴管、不為眼前利益“遮望眼”。眼下而言,常州“毒地事件”給我們再一次敲響了警鐘,對於監管部門來說,是否可以來次全國拉網排查,把類似常州的隱患主動發現、主動化解,以免害情出現後再亡羊補牢。

  此次事件再次讓我們意識到:環保這件事,雖是水磨的功夫,卻更見公共治理的“真章”。

  (來源:人民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