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網絡 |
中評社北京7月8日電/嚴峻的國際反恐形勢,呼喚各國攜手拿出更有效的措施
近來,全球反恐形勢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征。一方面,在傳統戰場上,多國反恐努力取得成效,接連奪回了極端組織“伊斯蘭國”長期控制的敘利亞城市帕爾米拉和伊拉克重鎮費盧傑,該組織在伊拉克的控制區域被壓縮50%以上,在敘利亞的控制區域也被壓縮20%以上。
但另一方面,極端、恐怖組織在各地發動的恐怖襲擊卻呈現碎片化、高頻化、目標平民化等新特點,製造的傷亡創出新高。在過去短短20多天時間裡,從美國到土耳其,從孟加拉國到伊拉克和沙特,恐怖襲擊發生在四個大洲,造成500多人死傷,令人觸目驚心。
極端組織由集團化向碎片化轉換之快,從中東向全球多地擴散之迅速,以及獨狼化、群狼化和本土化等新特征之凸顯,與極端思想的快速大範圍傳播密切關聯。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就刊文指出,網絡恐怖主義從2012年開始漸入高潮,其主導思想類似於反烏托邦小說中的“暴力展示”。但它的危害卻不止於“展示”,而是尋求控制民眾,讓暴力者聚集暴力者,製造暴力加成。
“威脅不再是線性的”,這是澳大利亞媒體發出的警告。的確,反恐是項系統工程。面對國際反恐這一複雜的綜合性問題,軍事打擊手段已經暴露出局限性,“按下葫蘆浮起瓢”“越反越恐”等日益顯現的問題呼喚世界各國齊心協力,拿出更有效的反恐戰略。在軍事打擊的“硬反恐”手段之外,還必須注重對網絡空間的淨化,在思想、文化等領域弘揚包容、反對暴力,處理好涉及宗教、民族、國際關係中的矛盾,而且更為關鍵的是要讓經濟發展起來,從根源上鏟除極端主義。
嚴峻的反恐形勢下,國際反恐出現了一些積極端倪,比如俄土、以土關係的改善,以及俄羅斯與美國討論協作打擊敘利亞境內恐怖組織的可能性。塔斯社就評論稱,美俄開啟新合作若被證實,將成為美國自敘利亞戰爭爆發以來最大的戰略調整……美國和俄羅斯爆發大規模衝突的可能性將大幅降低,敘境內反叛活動也將減弱。
如何讓積極的勢頭切實保持下去,這一向是國際關係實踐中的重大考驗。美國《時代》周刊的文章曾言,圍繞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被打敗後伊拉克局勢將如何發展的不確定性正在阻礙打敗這一恐怖組織的首要努力。而在鄰國敘利亞,西方同時削弱極端組織和與之作戰的政府軍的做法,暴露出了希望“左右逢源”的“自相矛盾”。顯然,解決不了這種“不確定”和“自相矛盾”的東西,國際反恐合作的效果將大打折扣。
(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