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頗受歡迎的“全家福”石獅塑像。(中評社 史聖園攝) |
中評社北京8月11日電(實習記者 史聖園 記者 杜博強)8月10日清晨7:30,京台學者共研會一行十餘人從北京市展覽館賓館出發,前往盧溝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參觀。抗日戰爭是海峽兩岸的共同回憶,而盧溝橋則是全面抗日的起點,因此也成為了學者們今日參訪的第一站。
盧溝橋是華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11孔聯拱石橋。1937年7月7日,日軍在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企圖進入城內搜查,被中國守兵拒絕。日軍遂炮轟宛平城,中國官兵也奮起反抗,史稱“七七事變”。這也標誌著日軍全面侵華的開始。自此,盧溝橋便成為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象徵。
酷暑中,學者們的興致卻十分高漲。大家依次參觀了盧溝橋頭的華表、盧溝曉月等景點後,踏上了複原後的古橋面。橋兩旁的石獅子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神態生動,引得大家駐足流連。其中,人稱“全家福”的石獅子們最惹大家喜愛:一座石墩上精細地刻畫了三只石獅,最大的一只目視遠方,兩只小的分別伏在它的腳下和背上,十分溫馨。
一路上,京台學者仔細聆聽導游的講解,並充滿興致地拍照留念。歷經百年滄桑的盧溝橋靜默無言,溝通曉月湖兩岸。而抗戰的共同記憶和愛國主義精神,也是一座溝通台灣與大陸兩岸的精神之橋、文化之橋。歷史上,七七事變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國共合作開始;現如今,愛國主義精神能夠喚起血濃於水的共情,增進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促使彼此之前的情感紐帶進一步鞏固、加強。
“京台學者共研會”8日在京開幕,16位台灣學者和16位北京學者受邀參加,進行為期4天的學術研討和實地參訪活動,促進兩岸溝通和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