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6日電/“三俗”,即存在於文藝作品中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風。文藝反“三俗”呼籲了多年,傳統文藝領域的“三俗”之風得到了有效遏制。但近一段時間以來,“三俗”之風在方興未艾的網絡文藝領域死灰複燃,並有愈演愈烈之勢。一些網絡影視作品喪失了基本價值判斷和藝術品格,淪為“三俗”之列。網絡影視“三俗”化傾向,已成為網絡環境的污染源和網絡症候的病原體之一,對此我們不可熟視無睹。
細數當前網絡影視的“三俗”化表征,多集中於渲染黃暴、肆意惡搞、過度炒作幾類。有的作品為了吸引眼球,刻意設置與作品的人物塑造和情節演進並無多大關聯的大尺度床戲、挑逗性語言,或是細致展示凶殺、暴力的血腥畫面;有的作品罔顧科學規律和客觀事實,毫無邏輯地上天入地、穿越古今,篡改歷史、調笑經典;有的作品不以內容創作為核心,卻以宣傳營銷為緊要,不遺餘力地炮製“噱頭”哄騙受眾;還有些貶損國家形象、煽動民族仇恨、宣揚邪教迷信、危害社會公德的作品,直接違反相關法律,構成犯罪。網絡影視領域甚至形成一種行業共識:觸碰那些傳統影視不敢僭越的雷池,作品就能火。不少網絡影視作品在這種偏激觀念的指導下生產出來,在喪失藝術水準的同時喪失了從業者的職業底線。
網絡影視作品的產量大幅增長,有些作品極度熱銷、擁躉者眾,但真正深入人心的卻寥寥無幾,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隨著社會網絡化程度的提高,網絡文化通過大眾傳媒介入社會主流文化,儼然成為最活躍的大眾文化。而在網絡“三俗”化傾向的影響下,一種反傳統、反主流、反精英的價值觀在“網生代”群體中發酵,可能導致意識形態的紊亂和理想信念的虛無,尤為需要警惕。
網絡影視“三俗”化傾向的實質,是以滿足大眾需求之名、行攫取經濟利益之實。與傳統文藝不同,網絡平台的市場化背景使網絡文藝自誕生之日起便以“為市場服務”為主要任務,有些從業者甚至將市場認可看成網絡文藝唯一的評價標準。然而,今天的網絡文藝市場發展處於初級階段,混亂無序、野蠻生長,給“三俗”化的泛濫創造了機會。例如,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將影視創作的門檻大大降低,蜂擁而至的低端製作團隊在某種程度上導致網絡影視行業人文精神的喪失和藝術邊界的崩潰;資本大舉進入,其逐利特質脅迫創作者採取一般的商業邏輯對待特殊的精神生產,投資方的功利和創作者的浮躁結伴而行,加速了網絡“三俗”化傾向的肆虐蔓延。今天的網絡影視市場不像有些人用“多樣文化”“受眾本位”等幌子標榜的那樣,而是在很多方面都有待完善。網絡影視行業被這個不成熟的市場所牽制,藝術創作被經濟利益所驅使,使主流文化在技術和資本的合謀面前遭遇嚴峻的考驗。
網絡影視“三俗”化的成因複雜,包括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社會結構重組、文化格局演變等問題。我們不能將它簡單地歸因到投資方、平台方、製作方或受眾某一端,進而用慣用的道德規訓解決問題。網絡“三俗”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一個市場問題,我們應當採取市場手段來求解。一方面,當前有的公共性、公益性的網絡文化建設項目缺乏時代感和吸引力,平台形同虛設,作品無人問津,游離於市場之外,作為“三俗”傾向對立面的引導作用無從發揮。我們應大力扶持正確導向的網絡影視作品,參與市場競爭,以精品戰略培育網絡受眾的審美水平和媒介素養,尋求網絡文藝與主流價值觀的共振。另一方面,一些企業對網絡影視作品執行的節目備案制度陽奉陰違,所以必須加快網絡文藝領域的立法進程,將網絡影視內容監管納入法治軌道,封堵“三俗”作品的負面效應。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網絡文藝也不應是“藏污納垢”之所。抵制網絡影視“三俗”化傾向,關鍵在於通過制度建設和體制革新規範市場競爭,建設一個清朗有序的網絡視聽空間,從根本上遏制“三俗”傾向的蔓延。
(來源: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