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4日電/美國《華爾街日報》:
中國出現流動性資金不足
近幾個月來,衡量中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一個指標表明,新增貨幣並未被投入使用。中國M1貨幣供應量正快速增長,M1貨幣供應量是由現金和企業活期存款等流動性資產組成。但更廣義指標M2貨幣供應量並未跟上這一增速,這導致中國式“流動性陷阱”出現。根據經濟學家凱恩斯的理論,當貨幣政策無法再刺激經濟增長時,這一問題就會出現。
缺乏高回報投資前景已促使企業囤積現金,並投入短期、高收益儲蓄產品。一個實例是房地產開發商,這些開發商售出過剩庫存,將現金投入儲蓄產品,他們過於不安以至於不願投資新項目。高負債水平也阻礙了企業支出。
同時,各銀行向市場推出大量高收益、高風險產品,以期抵消淨利息收益率和利潤增長下降的不利影響。
渴望獲得費用收入的銀行、追求高收益率的公司和持有大量存款的家庭之間建立了一種資金循環關係,這意味著現金未被投入實體經濟。私人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在6月份萎縮。增加政府支出通常是解決流動性陷阱的方法。但是政府已經通過支出來支持投資。中國政府將發現走出陷阱比掉進陷阱要困難得多。
英國《金融時報》:
中國未出現流動性資金不足
套用凱恩斯“流動性陷阱”概念解釋當前企業增持流動性情況值得商榷,如果據此判斷而將貨幣政策工具束之高閣更是理據不足。
構成“流動性陷阱”需要兩個要素:其一是人們強烈的流動性偏好令較低的債券收益不再吸引。換句話講,就是投資者出於各種原因而產生強烈意願持有現金和活期存款這樣的高流動性資產,與之比較,較低的債券收益率無法吸引投資者。
第二個也是更重要的要素則是判斷經濟體是否陷入“流動性陷阱”的重要事實證據,在於考察貨幣當局是否真的失去對“利息率”的有效控制。
通過對各類政策、市場利率加以考察,我們並未發現證據表明貨幣當局失去對“利息率”的控制。目前無論是中央銀行的存、貸款政策利率還是銀行間同業市場的七天回購利率都顯著高於零,表明短期政策利率仍有相當下調空間。而長期市場利率則在2014年末到2016年初這段時間裡,受到央行降准、降息的寬鬆政策影響不斷下行,只是在最近寬鬆政策暫停之後,部分市場利率才出現小規模反彈。這進一步反證央行對市場利率仍存在控制力。因此,目前中國貨幣當局仍有能力掌控各種“利息率”,所謂的凱恩斯“流動性陷阱”並未出現。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