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4日電/經濟損失約200億元,發案59.9萬起,2015年我國電信網絡詐騙問題令人咋舌。而今年上半年,類似詐騙發案就達28.7萬起,造成損失80餘億元。
電信網絡詐騙一直打擊,卻也一直猖獗,從監管角度看,政府部門到底該承擔什麼職責?如何進一步加強整治?記者日前進行了採訪調查。
監管存空白,違法成本低,網上網下難銜接
“隨買隨打,不用任何證件。也能註冊支付寶。用這個轉賬,支付寶找不到。”一家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甜水園街的電話卡營業廳,店家向記者推薦一張171開頭的電話卡時這樣說。
從改號軟件到170、400等虛擬號碼,從短信群發器到偽基站設備……隨著信息技術發展,犯罪分子隱身、偽裝術越來越高明。被害者來電顯示的甚至可能是政府部門號碼。
凡走過必留痕跡,詐騙手段再高明,也會在網上露出馬腳。“但是,網上發現線索只是第一步,網下能落地才是關鍵。”有公安民警稱,查案中會碰到“有力使不上”的尷尬。
有時,公安機關在網上找到的涉案號碼、賬戶,要麼早被犯罪分子及時更換,公安機關不得不重新調整偵查方向;要麼最終查到的人並非犯罪分子,而是身份信息被買賣或被他人利用,導致網上線索中斷。而由於犯罪活動專業化,找到人未必就能追到贓,難免導致電信網絡詐騙量刑過輕,對犯罪分子的威懾力不夠。
此外,除了網上偵查蛛絲馬跡,治理電信網絡詐騙還涉及許多其他工作。比如,很多犯罪分子把窩點安在國外,要想依法懲治,首先需要建立國際間司法協助渠道。
電信詐騙涉案鏈條長,多方聯動治理勢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