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7日電/日前,北京市教委下發了“十三五”期間的教育規劃。“十三五”時期,北京市將不再擴大高等教育的辦學規模,並支持在京高校外遷。以後,北京的高校很難在北京市區有擴張的機會了。
實際上,目前有不少在京高校已經著手在北京郊區的大學城建立了新校區,有的新校區已經開始入駐招生了。那麼,未來五年北京高校規模不再擴大意味著什麼?對於部分在京學校將“被”請出北京五環,身在其中的學子又有何感受?
據北京市教委披露,首都的高等教育資源過於集中在中心城區,89所普通高校中有50所位於五環以內。9月底,北京市教委發布《北京市“十三五”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解讀》,其中提到在“十三五”時期北京將不再擴大高等教育辦學規模,不再新設立或新升格普通高等學校,高等教育學校不再新增占地面積,城六區高等教育不再校內擴建;不再擴大普通高等學校成人教育、網絡教育、自考助學的面授教育規模。在北京師範大學高教所教授洪成文看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規劃提出“十三五”時期北京不再擴大高等教育辦學規模的目標所在。但他同時也從高等教育發展的自身邏輯,提出了疑問,“高等教育規模,擴大也好,縮小也好,停滯也好,背後應該有個邏輯。城市發展邏輯是一個部分,但是教育邏輯也應該考慮到。我舉一個小例子,北京市市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考慮沒有?假如70%的學生可以上大學,假如我的孩子就卡在70%之外了,對於這部分家長和這部分考生,是不是一個災難性的消息呢?”
此外,規劃中還提出,北京將支持在京中央高校和市屬高校通過整體搬遷、辦分校、聯合辦學等多種方式向郊區或河北、天津轉移疏解。在疏解中優化高校布局和辦學結構,整體提升辦學水平。2015年,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工商大學、北京建築大學三所高校向五環外的遠郊區縣新校區轉移疏解。其中,北京城市學院順義校區迎來了首批5000名新生。
該校有學生家長覺得新校區看著環境挺好,又安靜,而該校順義校區教師王海霞也認為,“安靜下來一心做學術或者學習,這個環境是很好的。”
北京城市學院校長劉林指出,順義的臨空產業、現代汽車等製造產業、會展等商貿服務產業,給學校的專業教學和學生的實習實訓,還有學生的就業都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資源,使學校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不過也有學生並不希望高校搬遷。北京某高校的大四學生小磊就認為,“當初選擇北京的話就是看中它的文化氛圍和社會平台。高考是根據考生分數來的,只要是北京正常的本科院校,分數都不會低,這些比普通學校多出來的分數,是一個城市的好壞帶來的。”
洪成文認為,首都高校的外遷有不同形式,難度各不相同,“搬遷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比如北大,我們以後不讓它在海淀了,直接搬到河北懷來去。當然這不可能,只是一個假設。第二種是某一個機構、某一個二級學院搬到河北去。第三種模式就是按兵不動的情況下,為了規模擴張,把新的學院、增量部分安排到河北去。”
記者了解到,和小磊一樣,一些北京高校的學生不願意所在的高校搬遷到京郊或者京外。洪成文表示,學校搬遷對學生未必是壞事。高校在實際操作中,也可以通過將學生分年級劃分在新老校區等方式,化解此類矛盾,“學生可塑性比較強,如果把他4年放在搬遷的新址,因為學校的生態、環境、文化尚未完全形成,對學生來講會有不同程度的抱怨。如果讓他一到兩年在新校區,兩到三年回到主校區,這個問題就可以不同程度的得到解決。”
除了高等教育的部分,規劃中還指出,北京市將疏解部分中等職業教育功能,不再擴大中等職業學校教育辦學規模,不再新設立中等職業學校。以區政府為主,疏解城市功能核心區的中等職業學校向郊區轉移。
同時,北京市將減少教育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壓縮市屬高校京外招生人數,普通高校不再新增招收京外生源的成人教育機構和辦學功能。壓縮中等職業學校京外招生人數。
規劃中還提到,北京市將繼續完善市級優質高中教育資源統籌機制,鞏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就近入學。支持民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在遠郊區辦學,接收非北京市戶籍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
(來源:央廣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