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9日電/秋冬之交,西天山迎來一場大雪。山腳下的新疆伊犁鋼鐵有限責任公司大門前,粗壯的柳樹枝被積雪壓斷,傾倒在停靠一旁的越野車頂。
有人預言,這個冬天會很冷,正如一些人對鋼鐵行業的判斷。去年,伊鋼創紀錄巨虧6億元,引來外界不少擔憂,但這位曾終結伊犁河穀“寸鋼不產”歷史的“鋼鐵俠”卻表現淡定,通過職工持股、早去產能、精降成本,在行業的寒冷季節探尋鋼企“越冬”之道。
職工:4人行,必有股東
煉鋼廠一處狹長的工作間內,哈薩克族上料工、職工股東巴合努爾操縱幾個按鈕後,皮帶輸送機便穩穩地載著石灰石等輔料去往遠處的轉爐。
“你知道鐵水變成鋼水要經歷多高的溫度嗎?1600攝氏度!”當被記者詢問對企業的現狀了解多少時,巴合努爾如是說。
“從1994年進入伊鋼,我已經和這個企業經歷過4次寒冬了。”巴合努爾相信辦企業的道理與煉鋼一樣,好的鋼企必定要經歷許多磨難,“和18年前相比,今天的日子好太多。”
1998年,連虧5年的伊鋼以國有淨資產零價轉讓的方式改制為職工全員持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不少職工是用“工資白條”換來的人生第一股。又經多輪增資擴股後,伊鋼股權的77.125%現由1288名職工股東持有。換言之,在4000多人的伊鋼,每4個職工中就有1個股東。
伊鋼副總經理王軍說,這種職工持大股的股權結構將職工與企業緊密聯繫在一起,它首先在職工股東群體間形成了共生共榮、共享共融的幹事氛圍,繼而擴散到非職工股東群體。
“職工是伊鋼最大的優勢。”王軍說,現在的伊鋼堅持不拖欠工人1分錢工資。即便在困難時期,可以適度減薪,但不減員,生產一線的職工工資保持在4000元/月以上。
產能:早做減法,心中不慌
雪後的第二天,伊鋼停掉了煉鐵廠一座530立方米高爐,這標誌著冬季減產期的開始。伊鋼副總工程師袁志忠說:“新疆冬季寒冷漫長,施工單位基本停工,鋼材市場需求量驟降,減產成了各家鋼企的常規動作。”
減產並不會影響職工的收入。除了煉鐵廠一小部分工人將帶薪調休外,絕大多數職工依然在崗,他們要保證減產期間每月生產4.5萬噸到5萬噸鋼材作為庫存,留待開春工地動工後銷售。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減產期長達三四個月,但伊鋼的產能利用率依然高達86%,不僅遠高於約40%的新疆平均水平,也超過了不到67%的全國平均水平。
“產能利用率高源於伊鋼通過早做減法進行的行業自律。”袁志忠介紹,伊鋼5年前就拆除大量老舊裝備和配套系統,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率先完成“十二五”期間淘汰落後產能任務。此後,伊鋼的產品由生鐵變為建築鋼材,但就在步入鋼材時代不久,全國去產能大勢汹湧而來,伊鋼響應國家號召,主動停建已獲政府批准的200萬噸鋼綜合配套技術改造項目二期工程,使產能保持在了100萬噸/年。
“去年,新疆鋼鐵市場的需求不過1000萬噸,但產能卻超過2000萬噸。如果當年硬上(二期工程),後果不堪設想。”袁志忠認為,伊鋼當下最要緊的是“盡可能地將產能利用率保持在80%以上,堅持下去就是勝利”。
2015年,伊鋼生產鋼材86萬噸,銷售鋼材98萬噸。今年1月至9月,伊鋼生產鋼材75.54萬噸,銷售鋼材78.39萬噸。
成本: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新疆深居西北內陸,幾十家鋼企大多擠在一域採購原料、銷售產品,呈現出典型的區域資源、區域市場特點。在需求少、原料貴、運距長等綜合因素作用下,鋼材賣出了“白菜價”。業內人士透露,去年新疆市場上1噸鋼材的最低價格僅1650元,每公斤鋼材價格就是1.65元。
鋼鐵市場供求關係的失衡引發了殘酷的價格戰,市場倒逼企業使出洪荒之力壓減成本。伊鋼擁有自己的鐵礦、煤礦和焦炭,原材料成本相對較低,但這些優勢還遠遠不夠。
“既不能降低環保節能標準,更不能採取偷工減料伎倆,我們只能向高效率的生產要生存。”伊鋼總裁胡輝說。
在工人平均年齡僅25歲的軋鋼廠棒材生產車間,朱君和工友們舉辦“軋鋼比賽”,大家競相比拼,最終使生產軋制過程中鋼材碎段的數量降低了50%。
在煉鋼廠電氣車間,31歲的車間主任、伊鋼“功勛員工”李建強帶領一個班組,用1年半時間設計了一套電極調節系統,僅電費一項每年就能節約150萬元。
胡輝說,憑借著一股“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拼勁降成本,伊鋼獲得了足夠的市場競爭力,“最困難的時候挺過去了,我們已經看到復甦的希望!”
截至9月底,全國鋼鐵去產能已完成全年任務的80%以上。伊鋼方面,雖然在前9個月仍有虧損,但較上年同期減虧3.91億元,預計全年減虧幅度超過60%。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