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3日電/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4天中國行於22日圓滿落幕。在中以建交25周年之際,內塔尼亞胡此行為中以關係注入哪些新動力?他與沙特國王的前後腳來華又傳遞出中東國家對中國怎樣的期待?
“創新”夥伴關係定位
內塔尼亞胡此行中最大的收獲恐怕是中以關係獲得新定位——兩國宣布建立創新全面夥伴關係。
中國中東學會副會長、上海猶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表示,這一提法開創了定位兩國關係的一個先例。中國與不同國家建立了各種類型的關係,包括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等。但是,中以“創新全面夥伴關係”卻是首創。它凸顯了“創新”這一中以關係的亮點和重點。未來,中國與別國在定義關係時不妨借鑒中以的提法,抓住雙方合作發展的優勢領域,將其作為主題詞來界定夥伴關係。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研究員李偉建表示,中以合作互補性強,中國有龐大的市場,以及對創新的渴求,還有較高素質的勞動力隊伍,而以在高新技術領域具有強大優勢。中國可以滿足以的外儲和技術輸出,以則可以幫助中國進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而“一帶一路”平台更為兩國對接合作項目帶來契機。
25年見證“天作之合”
在這次訪華中,內塔尼亞胡用“天作之合”來形容中以合作。事實上,自1992年建交至今,中以在經貿、科技、文化等各領域的緊密合作都可作為這句話的有力注腳。
尤其是中國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中以合作空間進一步拓寬。比如中國上港集團獲得以色列海法新港25年特許經營協議,已成為兩國“帶路”合作的樣板。
潘光表示,共建“一帶一路”是中以合作的一大亮點。海法新港是以色列最大的海港,也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承接點。在“一帶一路”版圖中,海法新港可與同樣由中企經營的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形成聯動,“在地中海形成一條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已在地中海發現多個天然氣田,有望從能源進口國走向能源出口國,這或許能成為中以合作的新領域。
除經貿合作外,潘光認為,中以在文化與安全領域的合作也是潛力無限。比如在安全層面,以色列積累了豐富的反恐經驗,一直向中國“傳經送寶”。包括大型公共活動的安保措施、地鐵安檢等,都采納了以色列的做法。未來,在情報交換、信息安全、設備技術等方面,中以可以繼續加強合作。
中國與中東如何互動
近期,中國的“春季外交”分外熱鬧,尤其是接待了一波又一波的中東客人,先是沙特國王薩勒曼,再是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為什麼中東國家紛紛上演“東游記”?
李偉建表示,最近兩場重量級訪問充分顯示,中東國家的“向東看”步伐在加快,並且變得更為堅定。東向趨勢加快緣於內外雙重因素。
從外部因素看,一則國際力量對比發生變化,美國實力相對下降,而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大國卻在相應上升。尤其是奧巴馬政府調整中東政策,重心從中東轉向亞太后,中東國家與美國的關係也逐步鬆動。二則,眼下,從美國到歐洲,整個西方世界變得民粹排外。相比之下,中國等新興大國卻堅守全球化和自由貿易,兩相比較,中東國家自然更願意與亞洲親近。
從內部因素看,中東國家由西向東也出於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以沙特為例,油價長期低迷讓“石油立國”的沙特財政吃緊。沙特已認識到單純依賴石油的單一經濟模式不可持續,於是在去年公布“2030願景”計劃,而該計劃恰好與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相契合。
現在,很多中東國家對中國在該地區發揮更大作用抱有很高期待。比如沙特國王訪華時,希望北京能夠更積極地參與中東事務。而中國也給予積極回應。
至於中國未來扮演的角色,在李偉建看來,中國需要在中東建構好自己的核心話語,那就是“發展”與“治理”,這與西方構建的“民主”、“反恐”等話語截然不同。未來,若雙方能在這一核心話語上產生共鳴,並以“一帶一路”、經貿合作為抓手,中國與中東國家的互動可以創造出新的合作範例。
(來源:解放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