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5日電/英國金融時報網24日報道稱,金融科技的興起,讓人們繼以P2P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之後,對技術改變金融產生了新的希望。如何避免讓金融科技的重蹈互聯網金融野蠻生長的覆轍,是每個希望未來在這個領域大展拳腳的人最關心的問題。
“金融科技:科技,還是金融?”這場分論壇是本屆博鰲第一批分論壇。在論壇開始前半小時,申請參會者便在門外排起長隊。這麼多參會者,自然不光是為了聽業界的“探路者”們描繪技術與金融結合的美妙前景。
所以嘉賓們除了暢談技術對傳統金融的顛覆、大數據對金融科技的意義,自然也談到了金融科技的負面以及對監管的新挑戰。
任何技術都會有其負面影響,對技術和數據的絕對信任會帶來不可知的風險。陸金所聯席董事長兼CEO計葵生認為,在金融中對新的技術的應用要一步一步來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太相信模型或數據會帶來一定風險。
新加坡P2P創業企業Funding Societies聯合創始人Kelvin TEO從小型創業企業的角度,表達了對隱私和數據保存的擔憂。據他介紹,Funding Societies雖然 在東南亞運作了兩三年,但規模比中國的很多P2P平台小很多。在短短一年內,受到很多來自俄羅斯等國家的黑客的進攻。“我們這種小的P2P公司都會收到攻擊,何況大的P2P公司呢?隨著運用數據對於一個人的審核,我覺得隱私以及數據的保存變得越來越重要。”他說道。
中國招商銀行前行長馬蔚華同樣關注數據的風險,他認為,在新技術並沒有達到盡善盡美的時候,風險也是顯然存在的。比如大數據,在數據是否充分,以及數據質量是否到位都不確定的情況下,得出的結論也不一定非常準確。
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認為,金融科技在提升效率方面的積極作用在某些情況下也有其兩面性。在金融科技場景下,整個金融的資金的流量和流速有顯著的提升,但是一旦處理得不好,它所帶來的損失也是瞬間的,也就是資金來得快,損失得也會同樣快。科技的發展不會阻止金融風險的發生,所以這方面風險的意識不可忽略。
面對以上種種顯性和隱性風險,如何對金融科技這樣的新事物進行監管,對監管方來講也是一大難題。對此馬蔚華認為,監管必然是落後於實踐的,因為在總結商業銀行實踐的基礎上,才能將監管制度提煉出來,不可能先設計一個制度在那裡,約束新生事物的發展。制度應該因時而變,現在金融科技金融的發展,已經完全突破了過去分業管一的制度約束和設計。因此修改商業銀行法是勢在必行的,監管的改革也是勢在必行的。
(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