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網絡 |
中評社北京4月9日電/玉米市場化改革後的第一個春季,農民種地有何變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哪些“春天的故事”?記者近日在我國第一產糧大省黑龍江發現,一些農民正從“靠政策”向“找市場”轉變,從重產量向重品質轉變,從生產型向經營型轉變。
市場之路
備耕之際,黑龍江省海倫市海興鎮的農民高向秋不再像往年一樣急著買玉米種子,而是忙著建設200棟辣椒育秧大棚。
海倫市地處黑土肥沃的鬆嫩平原,玉米面積高達上百萬畝。但隨著去年東北地區實行玉米市場化改革,很多農民開始琢磨新的“來錢之道”。
高向秋是轉型較快的。“以前種地主要靠國家政策,收了玉米就往糧庫拉。現在看市場需求,種植反季節蔬菜,就是為了趕上好行情,賣上好價”。
如今,高向秋已經成立了蔬菜加工公司,有兩條生產線,冷凍冷藏設施2萬平方米,“今年準備大幹一場”。
隨著玉米臨儲政策取消,黑龍江省調結構減玉米的農民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主動找市場,“以銷定產備春耕”。
看好了鮮食玉米市場行情,黑龍江省慶安縣現代農機農業合作社理事長於洪光今年準備發展3000畝。“咱這不是跟風盲目種,而是提前找好了市場,簽了訂單。”於洪光說,現在糧庫幾乎不收玉米了,種什麼先看市場。根據市場備春耕,秋收不愁賣。
海倫市和慶安縣都隸屬於產糧大市綏化。綏化市農委主任門貴昌說,當前各類新型經營主體找市場的意願越來越強烈。在今年2月第十三屆中國鮮食玉米大會上,綏化市15家新型經營主體與10多個省市企業簽訂單,簽約額3.37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