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保定劉守真祠堂 |
中評社北京4月9日電/江蘇省徐州市的中山南路上,人流熙攘,一座名為“海雲電腦城”的高大建築矗立在旁,顯示著這裡作為商業區的繁華和現代。誰能想到,1800多年前,這裡曾是東漢末年名醫華佗長期行醫的地方,而海雲電腦城現址上的原石磊巷內,曾建有具百年歷史的華祖廟和華佗墓。然而,在近年來的城市建設過程中,它們早已湮滅無存,華佗墓碑更不知所蹤。
這只是中醫藥文化遺跡保護現狀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作為中醫藥文化發展的歷史性實物呈現,在政策引導下,一批中醫藥文化遺跡得到了重視和保護,但更多這樣不可再生的歷史文物資源卻仍不為人知,走在湮滅的路上。因此,加大對中醫藥文化遺跡的發掘和搶救刻不容緩。
壹 各地中醫藥文化遺跡保護形式多樣
中醫藥文化遺跡,並非是一個嚴謹的學術概念,它泛指歷代有關中醫藥人物和事件的尚存在的建築物體。河南中醫藥大學教授許敬生認為,遺跡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歷史上名醫出生和主要活動區域的遺跡,如扁鵲、張仲景的墓地、祠堂,另一類是藥都文化和藥商老字號文化遺跡,如北京同仁堂老鋪、天津達仁堂京萬紅藥業樂家老鋪藥酒工坊。
“我國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名醫輩出,在各省市縣廣泛分布著大量的中醫藥文化遺跡,可謂數不勝數。”據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國學研究所所長王明強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許多較為知名的中醫藥文化遺跡被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逐漸發展為地方重要的旅遊資源,長期以來,這成為中醫藥文化遺跡的最主要保護形式。
除了政府保護開發,各地也出現了民間資金支持和後人保護的形式,如江蘇常州孟河學派的丁甘仁故居,就是在孟河醫派傳承學會的資金支持下得以重建。鎮江名醫張雲鵬故居則一直由後人修繕保護。
2000年以來,隨著國家促進中醫藥文化建設的政策引導,一些地區加強了對中醫藥文化遺跡的修繕和重建工作。“十一五”期間,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建設被提上日程,中醫藥文化遺跡保護迎來了新的契機。
2007年,河北保定劉守真祠堂、河南南陽醫聖祠、湖北蘄春李時珍陵園和甘肅省慶城岐伯聖景等4處中醫藥文化遺跡,入選首批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其後,經過陸續申報,雲南騰沖藥王宮、陝西銅川藥王山孫思邈故里等遺跡相繼入選。截至目前,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共有80家,其中很大一部分屬於中醫藥文化遺跡。在政策的支持下,這些遺跡得到了較為充分地保護和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