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0日電/當地時間7月8日,為期兩天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二次峰會在德國港口城市漢堡落下帷幕。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中心承辦的G20全球治理與中國發展研討會暨G20研究系列成果發布會近日在京舉行。數位專家學者就G20如何更好的推動全球經濟秩序發展等議題展開討論。專家認為,讓G20成為全球持續發展動力源,破解全球治理難題,必須全球範圍內深入合作和在G20機制下搭建世界創新體系,推動全球多方面經濟治理合作。讓G20成為全球治理體系的總樞紐,通過頂層設計逐步建立常態化協調網絡,溝通G7、金磚國家以及聯合國多種機制。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理事、全球治理研究中心聯席理事長劉元春表示雖然全球化進行地如火如荼,但是不確定性反而會加強。討論G20,需要反思如何從歷史角度、宏觀角度、理論角度來看待現代治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G20是臨時性,過渡性的,而中國正處於這樣一種周期交替中,需要有新的戰略觀與部署觀。
前外交部副部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亞飛發表了 “G20需要穩步向前推進,實現可持續發展”主題演講。在講話中,他表示漢堡峰會需要認真考慮如何把中國提出的涉及全球治理思想,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的倡議等等融入G20的共識,成為G20應對全球挑戰的新思想新方案。自去年杭州峰會以來,國際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黑天鵝事件”頻頻發生,地緣政治矛盾在加劇,全球經濟增長依然看不到光明的前景。面臨當前國際局勢,他談到了對G20的三點期許:第一,G20需要以創新發展,協調包容的精神推動世界經濟在持續低迷新常態下,能夠有一定的增長速度。第二,G20需要繼續凝聚主要國家團結合作共度時間的共識,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大國要超越地緣政治糾纏,要選擇和平與合作的道路相向而行,以便和平順利渡過轉換期,避免陷井。第三,G20需要建立全球主義的意識,克服狹隘的國家利益,要努力扭轉逆全球化和民粹主義思潮思潮的衝擊。希望漢堡峰會能夠延續G20杭州峰會的精神,銜接杭州峰會的成果。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就在G20機制下如何進一步推動全球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發表了三點看法:第一、讓G20成為全球風險防範的減振器,全球經濟風險累積需要通過G20機制強化各國合作,以更加開放姿態面對世界經濟病灶,繼續深化系統性,非銀行金融機構識別與監管共識,增強跨境資金流動監管合作,逐步實現可追溯性監測功能謹防異常資本流動,協同合作的模式打破全球發展失衡的格局。第二、讓G20成為全球持續發展動力源,破解全球治理難題,必須全球範圍內深入合作和在G20機制下搭建世界創新體系,推動全球多方面經濟治理合作。第三、讓G20成為全球治理體系的總樞紐,通過頂層設計逐步建立常態化協調網絡,溝通G7,金磚國家,以及聯合國多種機制。他提出可將“一帶一路”議題納入G20合作範疇,在全球範圍內為G20進程提供更為廣闊視角和強勁動力,使G20成為全球治理體。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執行理事王文就G20研究報告發表了講話。他認為,今年的G20轉折之年有五個特點。第一,2017年是G20整體經濟增長目標實現觀念之年,第二,這是G20由危機應對到長期治理機制轉型的一年。第三,特朗普上台加劇了不穩定性。第四,2017年是失序、碎片加劇之年。第五,G20主題議題延程性,聚焦性面臨多元化反思。基於這個角度,他指出漢堡峰會面臨多重風險,其中包括多邊協調治理或“被稀釋”變成更多雙邊或者大國家的形式等等。因此,他認為G20漢堡峰會應立足長遠並發揮“中國+”機制,在G20範圍進行更大範圍的多邊對話。
劉偉總結當前世界經濟面臨許多挑戰,包括經濟增長乏力,地緣政治問題升溫,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問題突出等,中國轉向為全球治理新時期的開拓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來源:人民網—國際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