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網絡) |
中評社北京8月17日電/最近一段時間,“逃離北上廣”又引起了社會關注和熱議,其源頭在於所謂的“新一線城市”和發展勢頭強勁的二線城市為了搶奪高校畢業生等優秀人才,頻頻伸出橄欖枝,出台優惠政策,以放鬆戶口作為“綉球”吸引這些人才到當地工作。
有的城市提出“租房就可落戶”,有的拿出“先就業再落戶”,還有的出台“發放購房補貼”等辦法,各種圍繞戶口的政策不一而足,這些城市形成了新的“搶人大戰”。與此同時,積分落戶等落戶限制條件,亦出現在各地的戶籍新政當中,漸成“標配”。
當下,在中國的一線城市越來越收緊戶口政策的大背景下,高校畢業生等就業主力和人才主力逐漸向二線乃至三線城市流動是一個客觀和合理的現象,畢竟單憑幾個城市解決不了中國巨大的就業壓力問題,區域間和城鄉間的差距的縮小也需要人才合理流動做保障。人才往什麼地方流動,這就是一個“用腳投票”的博弈過程,城市只有拿出真金白銀,有實實在在的服務托底,這樣的城市對人才才有吸引力,才能留得住人。
但是,制約中國人才流動和公平享有公共服務的一個主要瓶頸就是現有的戶籍制度,戶口像是城市居民享有各項公共服務的唯一“通行證”,只有有了戶口才能享受到社保、教育、醫療、住房等種種市民優惠,只有有了城市戶口,一個農村青年才能質的實現“鯉魚跳龍門”的人生蛻變,改變自己命運。
在現在地區和城鄉二元結構還存在的前提下,戶口的誘惑力肯定是巨大的。這樣可以理解為什麼各地的招賢納士的政策都圍繞著戶口,拿入戶做綉球,這也是人才流動到這個地方最敏感的條件,真正促成他們“用腳投票”的關鍵。
用戶口吸引人才留下是個必要的選擇,但也不是唯一和最終的選擇。我們不要忽視人才為什麼要從一線向二線城市流動,除了這些新城市的條件外,難道是因為一線城市不再有吸引力,沒有發展機會了嗎? 當然不是。一線城市對青年人來說發展越來越受限,越來越難以進入,因為一線城市的資源已經達到飽和臨界,已經沒有能力接納膨脹的人口,公共服務的能力也越來越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