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文化綜藝節目緣何被持續追捧?
http://www.CRNTT.com   2018-02-07 16:58:11


(圖片來源:網絡)
  中評社北京2月7日電/近期,央視推出的《國家寶藏》火了,不僅刷爆朋友圈,更成為各大媒體熱議焦點。幾乎每期節目都能引發新的話題和思考,實現口碑與收視率“雙贏”。與此同時,湖南衛視年初推出的《聲臨其境》也反響不錯。兩檔節目共同之處在於,均屬文化綜藝節目。

  最近一年,文化綜藝節目從日漸興起到火遍大江南北,晉升各大衛視“標配”。去年年初,央視先後推出《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節目,接連引發各界好評。隨後,江蘇衛視《閱讀·閱美》、北京衛視《非凡匠心》、湖南衛視《兒行千里》等具有文化底蘊和家國情懷的綜藝節目亦相繼推出。一直到歲末年初,央視《國家寶藏》和湖南衛視《聲臨其境》再次“霸屏”。這一年多來,文化綜藝持續熱播,培養出大批忠實的觀眾。讓人欣喜之餘也不免有些擔憂,這種盛況未來能否持續?

  略作比較即可發現,從《朗讀者》到《國家寶藏》,文化綜藝的段位越來越高。這一點似乎不難理解。現今各類視頻網站風起雲湧,各種娛樂真人秀和直播節目可謂“萬花齊放”。觀眾的選擇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豐富到有些無助。因為可選擇的資源實在太多,信息爆炸到讓作為“上帝”的觀眾甚至無所適從。

  換言之,當下新媒體傳播環境下,碎片化的信息接收和傳遞已是常態。個人注意力成為嚴重稀缺資源。這也意味著面臨太多選擇時,觀眾的眼光和胃口變得更為挑剔。那些在一兩分鐘甚至更少時間內不能留住觀眾目光的內容,其面臨的結局就是被毫不留情地拋棄,甚至對同類IP的永遠拒絕。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將帶有深厚文化內涵和悠久歷史印記的節目,做得好看又新鮮,無疑頗具挑戰。以《國家寶藏》為例,如何將深沉厚重的文化博物類內容做成一檔既有文化品位和歷史韵味的節目,又融匯現代藝術和戲劇衝突,兼具顔值與啟迪;且能達到讓觀眾駐足回味,甚至追捧的境地,顯然難上加難。

  單是想想如何將深陷微信、購物和遊戲、八卦的觀眾之眼球吸引過來,並建立黏性,就是一項艱巨的工程。讓人欣慰的是,以《國家寶藏》為代表的一些文化綜藝節目卻做到了。

  在《國家寶藏》中,明星元素與國家文物達到精妙融合。文物本身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以明星演繹方式生動呈現。平日裡讓人感覺博大精深卻又莊重肅穆的博物館也變得鮮活而接地氣。從環節設置之精巧,到明星演繹之到位,從現場布景之大氣,到音樂搭配之恢弘,整個節目推進順暢自然,震撼人心。沉浸其中,猶如欣賞一幕幕跌宕起伏的舞台劇,難怪觀眾大呼過癮,豆瓣評分一度高達9.3分。

  如此良好收效當然不乏政策導向。比如去年1月,中辦與國辦曾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創作要“善於從中華文化資源寶庫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

  還應看到的是,主創者不只是從宏大敘事層面回歸傳統文化,更從最貼近觀眾內心的那根“琴弦”上,觸碰和回應其精神需求與文化渴望。

  這不只是簡單強調專注內容和追求精品,而是真正從觀眾心理的本真需求出發,發掘擁有文化歷史等生命本源與人性共通的命題,結合觀眾喜聞樂見或習以為常的流行認知習慣,進而探索出一套契合觀眾內在需求的“精神按摩”大法。

  從《朗讀者》到《國家寶藏》,看似不同主題的文化綜藝節目背後,是創新的內驅力在持續推動。從演播室現場到一線博物館,從簡單朗讀到場景還原和故事演繹,從大眾坦陳到專家解讀,從感性認識到對文化歷史和自身的思考,創新的元素無處不在,創新的靈魂貫穿始終。而這也或許正是文化綜藝節目能夠持續獲得觀眾追捧的關鍵緣由。

  (來源:工人日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