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美媒:歐亞鐵路改變世界運行方式!
http://www.CRNTT.com   2018-03-24 15:33:21


  中評社北京3月24日電/美國《福布斯》3月23日文章,原題:中歐鐵路背後潛藏的經濟學理由  如今已是2018年,跨歐亞鐵路不再是什麼新鮮事。中國、中亞、中東和歐洲每年都有新城市加入該鐵路網——現在超過60個城市,車次和貨運量更是成倍增長。不過,運行這條跨洲鐵路背後的經濟學理由常遭質疑。一些分析人士用一分一厘的盈虧標準來衡量其現在和將來的可行性,因而經常得出偏頗的結論。
  跨歐亞鐵路是在華跨國公司出於純商業原因啟動的。當時中國尚未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這些列車也無關中國的軟實力和政治——有些人可能說,這是北京的“新大熊貓”。本世紀頭10年中期,企業開始把生產向中國內陸城市轉移時,發現面臨物流困境:是把產品向東運輸1000多公里到海港,然後又向西運輸?還是依靠昂貴空運?抑或用其他方案?其他辦法很快出現,這就是鐵路。

  如果我們注意中歐出發的車次最多的跨歐亞列車,往往會發現它們很多來自高科技(或其他)產業區。這些列車把重慶、成都和鄭州等眾多城市——中國製造業帝國的新動脈——與杜伊斯堡、漢堡和華沙等歐洲的工業巨頭相連。這些地方的工業品,如重量大、價值高的電子和機械產品正適合鐵路貨運。

  換言之,這些貨列本來就不是為把英國軟飲料運往中國開通的。批評者稱,跨歐亞鐵路只運了中歐間貨流量的極小部分。可這些鐵路本來就並非與海運或空運競爭,而是起到補充作用。

  目前階段,若一分一厘地從盈虧角度衡量新絲路項目,那就錯了。這些項目多數不是為短期盈利,甚至不是為盈利,而是為未來發展搭設平台。它們為偏遠地區提供發展新經濟的機遇,有時還改變這些地方既有的經濟模式。

  不妨稱之為以運輸為導向的發展,這是從古至今多數人類經濟和文化中心建成的方式,也是新絲路發展背後的一個動力。在遠離海洋之地,如哈薩克斯坦、阿塞拜疆、東歐和中國西部邊陲,已出現一大批物流區。目標不僅是讓這些列車通過,還有停靠和重組合併,最好地激發當地製造業和分銷潛力。理論上,這能刺激新商業和居民區的出現。

  新絲路將改變我們對世界運行方式的既有看法。我們看到,傳統上以資源開發為基礎的經濟體逐漸轉變成為交通樞紐,人跡罕至的窮鄉僻壤成為地區製造業中心,從前無關緊要的中等城市觸發高科技創新和消費。我承認,這一切聽起來匪夷所思,但這恰恰是我們在現實中看到的,那些隆隆跨越歐亞大陸的列車是故事的重頭戲。

  (來源:環球網)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