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穩民營經濟的關鍵在於穩預期和穩信心。 |
中評社北京3月27日電/在全球經濟預期不斷調整、結構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叠加的情形下,中國經濟面臨著下行壓力。要落實好中央提出的“六穩”要求,一個重要抓手就是穩民營經濟,特別是穩民營經濟的發展預期。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劉瑞明文章表示,民營經濟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貢獻巨大。統計顯示,民營經濟對國家財政收入的貢獻占比超過50%;GDP和固定資產投資、對外直接投資占比均超過60%;企業技術創新和新產品占比超過70%;吸納的城鎮就業占比超過80%,對新增就業的占比貢獻超過90%。可以說,民營經濟穩了,宏觀經濟也就穩了。
文章認為,穩民營經濟的關鍵在於穩預期和穩信心。由於一些深層次問題還有待解決,有些民營企業家確實存在一定程度的預期不穩、信心不足、投資不力,在“穩預期”難以實現的情況下,“六穩”的目標也難以落地。當前,對民營經濟“穩預期”需要進一步解決改革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
一是以破除“工具論”“離場論”等荒謬觀點為契機,大力宣傳和認真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政策上,對民營企業鼓勵和支持的態度要一以貫之,並且力度不斷加強。
二是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更好地改變實體經濟、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一方面,大力拆除一些行業存在的“玻璃門”“彈簧門”“卷簾門”,優化資源配置,充分釋放民營經濟活力;另一方面,以競爭中性為原則,消除民營企業在市場准入、融資成本、政策補貼優惠、招投標等方面的差別,激勵民營企業的投資熱情和創新熱情。同時,通過減稅降費、降低社保繳費負擔、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優化營商環境等有力措施,積極推動民營經濟、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三是應該認識到,“穩預期”和“穩信心”不在於某些經濟指標的短期穩定,不在於宏觀經濟政策隨著市場情緒簡單地寬鬆或定向的幫扶,而在於市場主體對於長期戰略問題有清晰、明確的解決方案,感到未來擁有一個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只有“預期穩了”,才能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