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汪毅夫:“有深度的學者風度”
http://www.CRNTT.com   2019-04-23 00:15:27


《朵雲封事》書影(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4月23日電(作者 汪毅夫)友人捎來李在中先生的《朵雲封事》(北京出版社2018年9月版)一書。於病中窮日讀之而畢,猶久久不願釋卷、久久未能釋懷也。                            

  是書收文30篇,首篇《“中央博物院”的悲劇——記博物院事業中一項理想的真精神》及書中附錄的《李霖燦先生日記摘抄》《凄風苦雨葬斯人——記董彥堂恩師之喪》《董作賓先生的生活藝術》的作者是李霖燦先生(書中還收有李霖燦手繪圖片多種),是李在中先生的父親。首篇之後是李在中先生繼之而寫的《經師與人師——從李霖燦先生日記中的董作賓先生言行來談》等29篇。父子檔“筆鋒常帶感情”的風格如出一轍,他們共同講述“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故宮博物院和國立藝專等“機關”的人和事。    

  書中“有深度的學者風度”一語,深深打動我的心。在我看來,“有深度”者,不淺薄也。對學問的追求深入而不膚淺,對學界友人的態度寬厚而不輕薄,始合於“有深度的學者風度”。書中所記和提及的傅斯年、董作賓、李濟之、李霖燦、李晨嵐、曾昭燏、和才、蔣複璁、潘天壽和蔡元培、胡適之、丁文江、蔣廷黻宋胤伯、滕固等一代學人莫不如是。我讀書中“(抗戰時期)‘中博’在一個張氏宗祠中辦公。……電燈也談不到,煤油燈就是珍品,據我那時所知,只有董彥老(汪按,即董作賓)書齋中有這麼一盞奢侈品,那還是傅斯年先生特戰時首都重慶帶來的,因為彥老是一位開夜車做工作的學人,沒有一盞較亮的燈,怎能寫出那一部劃時代的殷歷譜呢” 一節 ,心裡滿滿的都是感動,而類以的情節書中比比皆是。讀《朵雲封事》,我願“有深度的學者風度”成為學界的普遍號召和普遍追求。

  (作者汪毅夫系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