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3日電/編者按: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殷樂、唐緒軍近日在《參考消息》撰文稱,最近一段時期以來,西方主流媒體正在興起一股報道“好新聞”、傳播積極樂觀精神的潮流,類似於我們所說的“正面報道”,提供“正能量”。西方媒體興起“正面報道”的“好新聞”意義何在?可否成為新聞報道主流?人民網邀請該文作者殷樂再次撰稿,陳述西方“好新聞”發展的兩大脈絡、報道實踐及發展趨勢。全文如下:
針對當前西方媒體“好新聞”報道的發展態勢、形成原因及啟示,我們在參考消息發表的相關文中有所論及,在此僅從發展脈絡和研究的視角對國外媒體的“好新聞”報道實踐和研究再做一些梳理和延展。
“好新聞”熱是一個高度概括的簡化說法,從歷史視角來看,我們可以將其主要按照英美兩個脈絡來做個梳理。一為基於英國的積極新聞實踐和建設性新聞理論嘗試,其代表媒體即為世界首個專注於報道正面積極新聞的出版物--《積極新聞》( positive news),該報1993年始由積極新聞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該公司是積極新聞信托支持的非營利社會機構,積極新聞的主要資金來源之一為會員費,目前英國會員費為每年20英鎊,國際會員費為每年30英鎊,會員可以免費獲得一年4期的積極新聞紙刊。當前“積極新聞”包括紙版報紙和同名網站,目前報紙有25000個訂戶,網站也擁有一批忠實用戶。
與這一媒體實踐相輔相成,近年漸具影響的一個提法則為建設性新聞(constructive journalism)。這一提法的主力倡導和支持組織為建設性新聞項目(Constructive Journalism Project,CJP),其發起人之一為現任《積極新聞》主編 Seán Dagan Wood,另一發起人則是90年代曾在積極新聞工作過的Danielle Batist。Danielle表示其創建建設性新聞項目的初衷即源於在積極新聞的工作經歷。當前,《積極新聞》與CJP聯手展開多項媒體實踐及培訓活動,力求改變傳統新聞報道,用一種新的方式來思考和報道全球新聞事件。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積極新聞在英國最大的眾籌平台上發起了一場名為“擁有媒體”的活動,截止2015年7月,“積極新聞”成功眾籌到263422萬英鎊,該媒體現為來自全球33個國家的1525名讀者、記者和支持者所共同擁有。其網站稱“積極新聞”成為世界首個眾籌的世界媒體合作機構,未來會進一步提升紙刊和網站的質量。眾籌結果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此類新聞的受眾基礎,另一方面也勢必會對基於英國的“好新聞”報道產生一定影響,有待進一步觀察。
第二條脈絡則是美國對於“好新聞”的媒體實踐和解決之道新聞(solutions journalism)理論建構。上世紀90年代中晚期始美國即有各類尋求解決方案的新聞嘗試,《哥倫比亞新聞評論》(CJR)在1998年有文稱,解決之道新聞正在興起,但彼時零星未成規模,及至近年來,美國主流媒體興起一股報道“好新聞”、傳播積極樂觀精神的潮流,其表現形式亦為多元化,有報道好新聞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星期天早晨》、美國公共廣播公司(NPR)的《車道時光》等,更有《華盛頓郵報》、美國廣播網ABC新聞等的以“樂觀主義” (the optimist)、“好新聞”(good news)等直接命名的新聞訂閱郵件或欄目,其他互聯網媒體如赫芬頓郵報、Buzzfeed、Upworthy等也越來越偏向於激發人性、鼓舞人心的編輯方針,尤其赫芬頓郵報在2015年更是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編輯方針的轉變。2012年紐約時報《解決》欄目記者在其基礎上創辦了“解決之道新聞網”,《西雅圖時報》等12家媒體成為其合作夥伴,獲得了諸多基金會的資助。目前該網站正在進行中的有關教育問題解決之道的系列報道引發了很大的反響。由此解決之道新聞學再度浮上水面,亦有將其譯為解困新聞學、解題新聞學。
以上兩條脈絡可以說並進發展,並在2015年以來漸次在三個層面匯於同一節奏。一是向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結合進行積極新聞或曰好新聞的實踐;二是從實踐操作向理論層面延伸,如上文所言基於英國的建設新聞學提法與基於美國的解決之道新聞學,體現了實踐者對新聞學理論的思考以及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而且建設性新聞學與解決二者概念之間頗有重叠,其落腳點都在於解決問題,建設性新聞項目的聯合發起人Batist就表示,應該考慮在通常所說新聞報道的5W(誰,什麼,在何處,何時以及為什麼)之外加上第六個W:現在怎樣(What’s now?)”;三是展開業界與學界結合的培訓,鼓勵媒體和記者參與到事件當中,如赫芬頓郵報與南加州大學安娜伯格新聞學院合作推出“好辦法大挑戰”(What’s working challenge)項目。英國的“積極新聞”網站在英國經濟與社會研究理事會(ESRC)資助下,與CJP合作,從2015年2月到2016年6月在英國及全球展開建設性新聞培訓。每次培訓與不同的大學合作,教授學生如何采寫“積極新聞”。
此外,不唯西方媒體,日本報業協會自2004年始推出“快樂新聞活動”,面對全國中小學生征集讓人感到溫暖幸福、讓人鼓起勇氣,或者有所感悟的新聞報道和相關評論。從2014年4月起,新開設了“每日新鮮快樂新聞集” 網站,定期更新快樂新聞,在中小學生群體中也有較好反響。
在業界紛紛行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對於“好新聞”及相關理論的學術性研究。擇其要者來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新聞傳播學院的博士候選人凱倫伊麗莎白·麥金泰爾(Karen Elizabeth McIntyre)對建設性新聞進行了效果研究並在2015年提交了相關論文,研究認為建設性新聞是一個正在崛起的新聞形式,在新聞工作中採用積極心理學的技巧,在堅守新聞學核心功能的同時致力於創造更有成果,更有吸引力的新聞故事,這個方法提供了一個重建新聞學的方式。研究發現,較之在新聞故事中體驗了負面情緒的人,在閱讀新聞故事中體驗到正面情緒的人會感覺更良好,對所閱讀的新聞故事更滿意,並且有更強的意願去參與到親社會行為中;研究還發現,對社會問題提出有效解決的新聞會讓讀者感覺更好並喜歡這條新聞,但對讀者的行為意圖和實際行為影響不大。論文也為記者如何在新聞故事報道中扮演更活躍的角色,以向受眾提供信息和賦權,提供了一些實用建議。
此外,2015年《新聞學研究》刊發的一篇論文,則從新聞記者的角度對積極新聞進行評估,文章認為少有學者分析職業新聞記者是否以及如何評價積極新聞。兩位香港中文大學的學者考察了香港記者對於5種不同類型的積極新聞故事的認知,調查數據顯示,記者認為講述感人故事和提升社會價值的新聞報道很重要,但是他們不認為重要的故事會推進社會發展,研究發現積極新聞的未來價值很高。
可以說,這些發現為建設性新聞、解決之道新聞的實踐發展提供了一些支持,但較之實踐發展來看,當前學界的研究還遠遠不足。對於我國而言,如何推進當前媒介和社會環境下的新聞傳播實踐及新聞學理論發展,如何發揮新聞傳播的社會效果,提升社會的正能量,這一動向提供了一個視角。如何辨識其可借鑒性及局限性,還需要結合中國的國情和媒介發展狀況,對此進行更多的深入研究,其中既需要實踐者的思考和嘗試,也需要學界的進一步討論。
(殷樂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