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8日,武漢市遭受強暴雨襲擊,徐東路段交通受阻。 |
到武大“游泳”,到西湖“看海”;繁華街道可行舟、可垂釣的南昌,終於如願成了“中國水都”……網絡上的各種調侃,創意頻現。
這場城市內澇,我們似曾相識。去年也曾有百餘城市發生內澇現象,其中媒體報道說廣州市的內澇造成的損失就超過10億,當時廣州市長萬慶良和廣東省委書記汪洋,都曾公開向群眾道歉。今年,在內澇比較嚴重的武漢,市長唐良智也在第一時間道歉,並承諾及時解決城市積水問題。
暴雨引發的內澇,直接考驗的是城市排水系統,本質上考驗的恰恰是城市的主政者。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並公開向民眾表達歉意,這應是官員的基本態度。而更關鍵的是要“知恥而後改”,找到問題的根源,並從根本上解決。
對於城市內澇,武漢市水務局官員坦承,武漢的管網、箱涵等排水系統的口徑還是按照“一年一遇”的標準建的,南昌、杭州的政府部門對於城市排水系統建設跟不上城市發展,歷史欠賬嚴重,同樣沒有諱言。
不過,讓人納悶的是,既然政府部門知道城市內澇的症結所在,為什麼不下力氣去治理,而是任憑年年下雨年年澇呢?
我國城市排水管道設計標準一般為1至3年,與美國、日本、歐盟一般2到10年的標準相比是偏低的。而且說是1至3年,實際執行大多“就低不就高”,道理很簡單,設計標準越高,投資越大。據專家估算,如果把設計標準從1年提升到3年,投資將會增加1.3到1.5倍。排水系統的造價本來就昂貴,標準提一點投資更要翻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