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幸福嗎”神回覆第二波:在鄭州一火車票代售處,央視記者問:您最遺憾的是?“我們還沒收複釣魚島”;最想要什麼?“女朋友”;這十年您遇到最壞的事呢?“最壞的事情是,我跟你說話的時候,隊被人插了”。
從幽默的“你幸福嗎?我姓曾”到傷不起的“最壞的事情是,我跟你說話的時候,隊被人插了”,此類紅透網絡的“神回覆”真切地是源自央視上,不能不說此次央視深刻踐行了“三貼近”原則,體現了與其相符的新聞專業主義,最少沒有弄一幫群眾演員來演得“我們很幸福”,最少給大家帶來了歡樂,緩解了大家的焦慮。因為筆者認為,面對追問式的幸福和遺憾,換做任何一個小老百姓,爆出層出不窮的“神回覆”再正常不過,只不過這背後體現出卻是一種典型從物質到精神的社會集體焦慮。
改革開放三十年,人們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地變化,我們進入了一個複雜多變、充滿不確定性的高風險社會,中國社會正處於“時空壓縮”社會加速轉型期,在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背景下,生活壓力加大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幸福與痛苦交織,的確使得中國人更多地生活在不確定狀態中焦慮,但我們又不想落入虛無主義的泥潭,最可怕的莫過於,人莫名其妙地生下來,無可奈何地活著,還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追求什麼,最後是不知所然混沌地度過一生。可一不小心又到了另一個極端,人們為了生存的競爭而忙碌,為了欲海的難填而煩惱,為了美好的飄渺而惶恐,才會出現了在被追問幸福時,那般驚愕,那般糾結,那般不信任,“我跟你說話的時候,隊被人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