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5日電/美國媒體10月29日發表題為《在未來出口戰中俄羅斯的蘇-35與中國的殲-11很可能狹路相逢——誰會贏?》的文章,作者為戴夫·馬宗達,編譯如下:
總體而言,至少就目前而言,俄羅斯生產的“側衛”系列殲擊機仍對性能較差的中國仿制機型占有技術優勢。蘇-35S是迄今為止所制造的性能最強大的“側衛”機型。該機型擁有先進的航電設備、大為改進的機體結構和新型矢量推力發動機。這是一種性能優異的戰鬥機,如果大量部署,將對西方空軍構成強有力威脅。俄羅斯的其他“側衛”機型,例如蘇-30SM和蘇-34,也是性能優異的戰機。
參考消息網引述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發表文章稱,但是,中國正奮力追趕——他們已超越僅具備逆向工程技術的階段,開始了自主研發。事實上,美國業內一名高官曾告訴筆者,中國人正開始一場航空航天的“複興運動”。對中國人而言,主要問題是,他們的發動機技術嚴重落後。盡管中國工程師能在實驗室中制造出正常工作的發動機,但他們還造不出可靠的量產型噴氣發動機。這仍是他們最大的致命弱點。
盡管中國人幾乎可以肯定已在飛機航電設備和傳感器方面趕了上來,但不清楚他們這些系統性能如何。顯然,中國人正在研發被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和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但不清楚這些系統距成熟階段有多遠。類似地,中國人正在研發本國的電子戰系統以及紅外搜索、跟蹤、電子光學瞄准系統。但幾乎沒有任何關於這些系統實戰表現如何的數據——盡管介紹手册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北京的航空航天業已生產出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側衛”仿制機型。除了最初的殲-11,還有殲-11A和本土化的殲-11B——中國正致力於先進的衍生機型,包括殲-11BS、殲-11D和殲-16。中國人還依據一架蘇-33“側衛”原型機研制出了殲-15艦載型。在中國人仿制的“側衛”機型中,性能最強大的是殲-15、殲-11D和殲-16。在很多方面,殲-11D就是中國的蘇-35——但整體性能較弱,機動性、航電設備和動力裝置均較差。但殲-11D很可能較為便宜——如果中國人能制造出可用的發動機,它也許能成為一種具有吸引力的出口產品。但這還有待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