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日電/在7月30日舉行的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中,15架戰機編成殲擊機梯隊呼嘯而來接受檢閱。其中,殲-16戰機為首次亮相閱兵場。它是為適應空軍戰略轉型需要、由中國自行研製的新型多用途雙座雙發戰鬥機。
科技日報報道,記者了解到,雖然殲-16沒有殲-20那麼耀眼的光環,但作為未來空軍的核心裝備之一,其性能、用途和未來將擔負的任務還是引發不少關注。
“殲-16飛機在體系中的定位類似於美國的F-15E‘打擊鷹’戰鬥轟炸機,兩者分別發展自經典的蘇-27和F-15平台,噸位上均屬於重型戰鬥機。它們既可以執行對地打擊任務,同時也是不俗的空中優勢戰機。我國的殲-16開發較晚,使用了最新的子系統,且本身的氣動布局基礎更先進,複合材料使用率高,相比於正在美國空軍服役的‘打擊鷹’,殲-16在整體上更為先進。”軍事評論員程碩人介紹。
多用途戰鬥機指用一個飛行平台集合多種作戰能力,相對經濟。冷戰末期,隨著重型F-15和蘇-27戰鬥機陸續在美蘇服役,同一種機體結構上集成多種飛機的功能成為可能。“我國在進口俄羅斯的多用途雙座雙發戰鬥機蘇-30後感到十分滿意,因此結合我國自己的最新技術和自身需求在殲-11的基礎上研發了殲-16戰鬥機,目的是逐步替換老舊機型,同時提高重型戰鬥機在我軍中的比例,使人民空軍覆蓋更廣闊的天空。”他介紹。
閱兵式後,駕駛殲-16的飛行員白龍說:“它能掛載我們最先進的導彈,所以它的‘拳頭’更長、打得更遠。它的雷達也是我們最先進的,就是說它的眼睛更好使。我能看到你,看到你之後能打到你。這就是它的平台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