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洲周刊總編輯邱立本為自己的新書《保釣.風雲.急》舉辦了發佈會(中評社 單寧攝) |
中評社香港9月1日電(記者 單寧)香港保釣人士勇登釣魚島,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釣魚島問題持續發酵,輿論沸沸揚揚的當口,亞洲周刊總編輯邱立本恰逢其時地發布了自己的新書《保釣.風雲.急》。在新書發布會上邱立本表示,在與港人的接觸中,他發現了嚴重的歷史斷層,人們似乎已經淡忘了發軔於四十年前的保釣運動。而他的這本“思想的碎片”,更是希望可以喚醒人們的記憶。
邱立本表示,近來香港的年輕人掀起了各種社會運動,但是要問起這些年輕人什麼是“保釣”,他們卻是不甚了了。甚至在1996年因保釣而遇難的陳毓祥,這些年輕人也難得有幾個知道是誰。這樣的情形,讓邱立本感覺到了香港出現的嚴重歷史斷層。
此外,上世紀70年代在維園的保釣活動所遭到的來自殖民地政府的鎮壓,更是已經湮沒在了歷史之中,邱立本指出,已經遠去的殖民地時代讓香港人產生了錯覺,彭定康飲涼茶、吃蛋撻以及在殖民地時代末年給香港的民主改革留在了人們腦海中,乃至於香港在當下產生了一種對港英政府的盲目崇拜。“拒絕斷層”是出書談保釣的初衷之一,邱立本說道。
邱立本談到,對於保釣運動自己還有一個一直以來都有堅持的觀點便是“回歸民間”。邱立本認為,保釣應該是超越政黨以及政府的運動,老百姓在保釣問題上自己有自己的立場。而中國在處理釣魚島問題時,則可能是受到了鄧小平“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八字方針的深刻影響,以及還有著一些著眼於全盤的厲害算計。然而,這種想法難免有點一廂情願,所以保釣運動應該回到民間,老百姓站在民間的立場上應該提出自己的保釣主張。
同時,保釣運動又必須避免陷入民粹主義的深淵,邱立本指出,社會在看待保釣問題時不能太過於膚淺。對日本也好,對美國也好,抑或是香港人對殖民政府也好,無論是愛還是恨,都應該是基於深刻的了解。須要超越所謂“親日、親美”“反日、反美”這樣的概念,取而代之的,則是“知日”與“知美”。
香港衛視執行台長楊錦麟、全國政協委員劉夢熊、亞太台商聯合總會總會長潘漢唐、啟豐二號船長楊匡、鳳凰衛視記者蔣曉峰等人也在發佈會上發表了自己對保釣運動的感想與見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