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經濟學家、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教授高希均 |
中評社香港12月12日電(記者 黃博寧)台灣著名經濟學家、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教授高希均昨日在香港大學演講。由於是金鐘清場日,青年問題備受關注。席間,高被問及港台青年面對現狀應該做些什麼時說,學生的任務就是好好讀書。他表示欣賞香港學生的理想,但意見需要以規範之內的方式進行表達。
演講中,高希均提出了經濟發展與民主發展的死結。以台灣為例,兩蔣威權統治時期,台灣在反攻大陸、反共以及相對清苦的生活條件下,創造出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蔣經國晚年開放民主進程後,雖然若干年內經濟仍有較快的發展,但是民主的弊端已經初現。再其後,台灣陷入了立法和行政死結,政府運作效率低下,經濟增長放緩,到現在也沒有走出來。
在港讀書的台灣學生問,面對這樣的台灣,如何是好?高希均以他自己為例:童年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的大陸度過,13歲來到台灣在眷村生活十年,再去到美國感受生活的轉換,是巨大的人生財富。青年時代沒有太貧窮,也沒有太富裕,不太好也不太壞,是何其幸運。
現在的港台,“不太好也不太壞”。因此,年輕人有機會經歷好與壞,面對未來,也有機會扮演角色。
高希均說,什麼階段就應該干什麼階段應該干的事情。學生就應該好好讀書。香港的學生接觸國際化的視野,能像海綿一樣吸收知識,是無上的幸運。
高希均說,他曾經有個學生,為了買車而翹課。他問學生,你到底是車的奴隸,還是全職學生?同樣,學生就業找工作,不能找不到工作就把責任歸結於政府,要求政府一切全包。如果一切靠政府,那麼畢業五年后找不到對象,也要求政府解決嗎?政府要做的是創造投資的環境,使學生有就業機會。
高希均勸誡學生,人生需要靠自己。當學生時好好讀書,工作后好好工作,該成家時要成家,自己把自己的晚年照顧好。被問及佔中,他表示讚賞學生的理想,思想的多元和開放是社會的進步,但意見的表達需要在規範的範圍之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