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王貞威:應不斷建構跨兩岸的群際共有文化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8-23 00:42:35


王貞威(中評社 臧涵攝)
  中評社香港8月23日電(記者 臧涵)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政治學理論專業博士後王貞威日前在江西省九江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前瞻”學術研討會中表示,應理性面對台灣群內“台灣主體意識”不斷增強,“中國人認同”逐步下降的客觀趨勢,並對一定時期內存在的兩岸文化差異甚至於文化衝突保持冷靜,對兩岸群際共有文化的建構,包括“新中國人”認同的建構等保持耐心和定力。

  王貞威表示,兩岸在過去六十餘年,甚至於自1895年以來在相對獨立的實踐場域活動,進而產生差異化的文化體系,也就是說,兩岸存在文化結構的差異和錯位,具體表現為:不同的話語系統,不同的政治文化認知,不同的社會生活方式,不同的共同體想象和世界認知圖景等等。這種差異的根源尤其是政治分歧,在於兩岸分別處於兩個具有較大差異性的意義系統之內,也可以說是群內文化或自有集體知識,這種意義系統業已形成並長期內化。

  王貞威指出,令人欣慰的是,兩岸人民已慢慢形成共同的生活圈和實踐場域,也慢慢產生一些共有的正向文化認知並建立群際結構;在跨兩岸的群際互動實踐中,會不斷進行共有知識生產,形塑新的群際意義系統,進而可能影響甚至改變某群原有群內意義系統,弱化彼此差異性的知識存在,進而實現文化的包容性彌合。尤其是在兩岸進入康德文化階段之後,產生共同忠誠中心,兩岸共有中國人認同,才可能提升,兩岸才會形成我群的共有認知。

  因此,我們必須深刻認知到:兩岸群內自有文化之間存在差異的客觀事實及其較長時間內的穩定性,同時也應樂觀地看到隨著兩岸共同實踐場域的形成和深化,在兩岸互動進程中,會持續進行共有知識生產,不斷建構跨兩岸的群際共有文化,並弱化兩岸自有文化的差異性。

  王貞威強調,應理性面對台灣群內“台灣主體意識”不斷增強,“中國人認同”逐步下降的客觀趨勢,並對一定時期內存在的兩岸文化差異甚至於文化衝突保持冷靜,對兩岸群際共有文化的建構,包括“新中國人”認同的建構等保持耐心和定力。互動交往實踐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環節,實現兩岸之間合理適中的交往規模,和諧有序的交往秩序,完善有效的交往規範,是目前兩岸當局可以著力努力的方向。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