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林泰和。(中評社資料照) |
中評社台南10月28日電(記者 趙家麟)台灣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林泰和27日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南海的緊張情勢是中美權力平衡過程中在區域問題上產生碰撞的一個點,會不會擦槍走火?要看中方如何因應。
林泰和認為,南海緊張情勢的背後,有其結構性問題,從大的脈絡來看,是一個崛起的強權中國,和既有的強權美國之間的競爭。從歷史的經驗來看,引發戰爭的機率有甚至66%至75%。
美國國防官員華府時間26日表示,美國海軍計劃在24小時內,派遣驅逐艦拉森號(USS Lassen)駛入中國在南海人工島礁的12海里範圍內;中國外交部已表達“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強調會“依法實施監視、跟蹤和警告”。台灣軍方則表示已有效掌控目前狀況,針對可能發生衝突,已完成空中、海上馳援計劃。
南海情勢緊繃,隨美艦的動作而有急轉直下之勢。林泰和表示,從歷史的大脈絡來看,這是一個崛起的強權與既有的強權之間的競爭,南海只是兩個強權之間競爭的一個點。
林泰和指出,過去500年來,崛起的強權與既有強權之間的競爭有16次,其中有12次發生戰爭,戰爭的機率是75%。看中美關係競合,最近被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隱喻,以及《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講述因雅典興起造成斯巴達疑慮,講的就是新興大國與既有大國之間的競爭。
再從海權爭霸的歷史來看,過去100年來也有3次,一次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既有海權英國與崛起的美國之爭,最後和平收場。第二次是一次世界大戰,英國與崛起的德國對決並引發戰爭;第三次是二次世界大戰,崛起的日本對上美國,日本戰敗。近1個世紀來,海權爭霸爭發戰爭的機率是66%。
現在,中國是崛起的強權,美國是既有的強權,南海問題、東海問題,都是中美兩強競爭過程中碰撞產生的火花。美國的目的就是要維持現狀,將中國在南海的島礁進行人工建設,視為改變現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