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屆“中華文化發展論壇”18日在廈門大學舉行,與會人員合影留念。(中評社 蘭忠偉攝) |
中評社廈門12月18日電(記者 蘭忠偉)由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及中國文化院指導,中國華藝廣播公司、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辦,《旺報》、中國評論通訊社及《兩岸視點》雜志協辦的第四屆“中華文化發展論壇”18日在廈門大學舉行。本屆論壇以“中華文化傳承與當代青年擔當”為主題,共有來自兩岸及海外的100多位嘉賓、學者、青年代表及媒體朋友歡聚鷺島,為中華文化傳承發展、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凝聚智慧、積攢力量。
開幕式上,中國文化院秘書長張武宣讀了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文化院院長許嘉璐先生賀信。
許嘉璐在信中指出,海峽兩岸天然地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客觀存在的事實是任何如簧巧舌無法否定的。“與予同胞”、“與予偕行”,既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也是當今時代之所亟需。中華民族數千年之統一,造就了人類獨存的自古未斷絕的文化。
信中提道,中國在數千年中一直是世界上社會發展最為先進的國家。偶然的機緣,西方首先實現了工業化,隨即展開全球性的“殖民運動”,亦即侵略歐洲以外的所有地方。當年造成其崛起的思想、理論,如今卻正在反噬自身;當今,分離主義、國家中心主義、孤立主義種種名目的思想盛行,并引發助長了幾乎遍布全世界的社會離散現象,藐視一切歷史的經驗,唯我正確,唯我中心。
許嘉璐在信中寫到,當下引人注目的世界性事件中,以及台灣、香港近年來不斷發生的一些令人痛心的運動中,無不看到令人眼花繚亂的,時時、處處、事事的不確定性。就在這一片霧霾般的混沌之中,以跨國巨頭企業為顯著例證的對權力和財富的無限貪欲,很難逃脫“天下大亂”總發動機的嫌疑。
“在面對這樣一個世界和台海兩岸關系的新動向,我們固然需要有因時因地處理眼前事務的能力和方法,但是最根本的,則是應該洞悉世界大勢,看到二戰以後70年來的風雲變幻,從似東忽西、潮漲潮落的現象中,把握人類思想和心理的大趨勢。”
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委員,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副會長葉克冬表示,中華文化歷經5000年歷史變遷,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是全體中國人的寶貴財富,也是維系兩岸人民關系的紐帶,滲入到兩岸人民血液中。兩岸中國人,盡管因為政治因素而分離,但中華文化是彌足珍貴的財富,是任何勢力都無法割斷的。兩岸同胞要共同推動中華文化發展,“去中國化”行徑是不可能得逞的,更是任何力量都不可以去除和磨滅的。當代青年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要所在,要將中華文化的基因植根心中。
台灣新黨主席鬱慕明指出,年輕一代要把握人類心靈的大趨勢,把握古老傳統。文化傳承和青年的擔當值得重視。中華文化是我們的根和魂,因此根必須要越扎越深,而青年人在此過程中,就要勇於承擔責任。但目前有一些人,不但沒有扎根,反而想要刨根,面對這樣的一種趨勢,青年就必須要有擔當,要正面地告訴這些人,若想要刨根,就不是我們的親人和同胞,敢挑戰中華文化的就是我們敵人。年輕人要勇於擔當,敢於說話。
“中華文化根深蒂固,文化的根要越來越深,開花結果。對於任何所面臨的困難,我們的人不會少,我們的氣不會短,要把正義之氣傳承發揚光大,未來十年二十年,才可以分享中國崛起的偉大民族複興。” 鬱慕明說。
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表示,今天的中國,走進了發展新時期,發展時間之短、速度之快,是絕無僅有的。當下中國GDP已經是世界第二,并且還在趕超美國,這是過去前所未有的。中國的快速發展,中華文化奠定了基礎。世界期待中華文化,中華文化也必將再次煥發新的光芒。年輕人站在了中華文化崛起的起點上,兩岸人要團結起來,傳承文明成果,為世界的發展做出貢獻。
台北書院山長、中華文化總會前副會長林穀芳表示,中華文化四五千年來,是最有效果的文化,我們的思想面對文化變遷的時候,知識分子永遠是秉持著中華文化傳統,面對中華文化發展時,要有自尊自信;在談文化長短優劣的時候,亦要貢獻好的優秀文化成果,此外,也要借鑒其他的優秀文化成果。
廈門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林建發表示,創新是中華民族進步的靈魂,青年人有活力,也富有創新,因此,中華文化複興的希望在青年。青年人要勇於擔當,敢於擔當,不屈不撓,勇往直前。
出席本次中華文化論壇的嘉賓包括:中國華藝廣播公司董事長邱雨、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文化部港澳台辦台灣處處長何婕、台灣新黨主席鬱慕明、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李建發、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廈門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林奕田、中國華藝廣播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艾克等人。
傳承、弘揚、創新、發展中華文化,是兩岸青年共同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本屆論壇以“中華文化傳承與當代青年擔當”為主題,旨在通過探討全球化浪潮、新媒體時代及兩岸新形勢下,中華文化傳承發展面臨的挑戰、解決的路徑以及兩岸青年應有的責任,塑造兩岸青年“源於文化、勇於擔當、敢於創新、樂於合作”的精神,使兩岸青年不斷發揮主動性創造性,把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責任,共同打造同根同源的文化共同體和面向世界、面對未來的責任共同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