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翁明賢 |
中評社香港8月2日電(記者 束沐)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翁明賢在第27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上表示,台灣必須確認當前世界變局的戰略趨勢,理解台灣所處的安全態勢,才能進一步提出促進台海穩定和平發展的政策。一般小國安全取向選擇之外:抗衡、扈從、避險、中立等之外,台灣應該階段性採取積極和平中立,尋求中美兩強之間的“戰略平衡”軸心。如何從決策者立場、建構新時代的兩岸關係應該是當務之急。
翁明賢認為,台灣所處的“國際環境”是一個變遷的發展歷程,從兩蔣、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到現任蔡英文總統,受到:國際體系走向、兩岸關係互動,以及當時決策者戰略思維的影響。在上述不同時期不同國際環境的變化,台灣的安全態勢呈現多元解釋現象。
“目前基於美中戰略競逐亞太明確,台灣優越地理位置,從軍事科技角度言,台海西面也非主戰場,戰略動向移往東部海域,是以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鏈結到南海區域,將是兵家必爭之地。” 翁明賢說,美國提出“印太戰略”就是“以海制陸”,台灣就成為此一戰略的“缺口”。是以,美國升溫“對台關係”,一定程度也有確保此一戰略要地考慮。
翁明賢認為,在此態勢下,台灣採取“積極和平中立”戰略,或許可以取得類似“緩衝區”的戰略利基,此種“積極和平中立”戰略,並非一般傳統保守中立,而是在確保本身國防力量下,不參與任何一方的軍事衝突,並致力於促進此一地區的和平穩定。換言之,“中立”是一種“途徑”,目的在於追求“和平”的目標,隨著兩岸關係的改進,擴大雙方合作的利基,“積極和平中立”可以創造兩岸更多溝通與合作的空間,也可以避免“親美”與“傾中”的安全雙重困境。
翁明賢認為,面對中國不放棄武力犯台與不承認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身份,台北的任何戰略的選擇,都必須基於國家利益最大化、安全威脅最小化的思考。一般從國家安全研究角度言,傳統小國的戰略途徑不外乎:抗衡、扈從、避險或是中立,例如陳水扁總統時期在“改變現狀”下采“雙重抗衡”:抗中、拒美,馬英九總統時代在“維持現狀”下採取“雙重扈從”:“傾中、親美”兩國立場。現階段蔡英文總統時期,台北持續“維持現狀”戰略下,“親美”途徑,但是,不接受“九二共識”,形成兩岸“政冷經熱”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