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中評社 徐夢溪攝) |
中評社北京3月10日電(中評社報道組)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3月9日出席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以《為中國經濟投上信心一票》為題做大會發言。
林毅夫表示,在今年年初達沃斯論壇上,與會者最擔憂的問題有三個:一是發達國家尚未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中完全復甦。危機之前,發達國家長期的年均經濟增速為3%—3.5%。目前,美國經濟復甦最佳,然而即使特朗普政府大幅減稅,2018年美國經濟也僅增長2.9%。據有關預測,2019年美國經濟增長可能降至2.5%,2020年將跌至2%。歐洲國家經濟增速自2008年起徘徊在1.5%左右,日本經濟從1991年以來平均增長率僅在1%上下,發達國家恐將陷入長期增長疲軟。二是逆全球化。在全球化進程中,發達國家的真實工資並未增長,中產階級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擴大,發達國家將之歸因於全球化,反全球化的保護主義、民粹主義抬頭。三是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自2008年以來,中國每年都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30%以上。2010年開始中國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通道,增速在2016年降到6.7%,2017年回升至6.8%,2018年降至6.6%。與會者擔心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減弱。
“當前世界確實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任何變局都是“危”和“機”同生並存,應對得當將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帶來重大機遇。”林毅夫指出,2010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下滑固然有雙軌制遺留的體制性改革未完成、人口老齡化等內部原因,但考慮到巴西、俄羅斯、印度等金磚國家以及韓國、新加坡和我國台灣等高收入經濟體,在同一時期也經歷了增速下滑而且幅度更大,共同的外部性和周期性因素可能是主要的原因。
同時,我國經濟增速雖然有所下滑,但增長的質量顯著提高。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各國都強調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但是真正推行的國家很少,我國則推出了“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過3年的努力,傳統產業加快改造,新動能加快成長,使得重點行業供求關係發生明顯變化。
林毅夫強調,展望今後,最重要的仍然是做好我們自己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