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遠望》雜誌總編輯石佳音(中評社 張爽攝) |
中評社厦门4月19日電(記者 張爽)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遠望》雜誌總編輯石佳音在“兩岸融合視野下台灣史論壇”上表示,反“獨”促統,必須有破有立,如果只提出相對於台獨史觀的說法,但是不能破解他們的思維模式,就沒有殺傷力。要破解“天然獨”,第一要刻意地拒絕使用“台獨”語匯;第二要拆穿“台獨”的知識論。第三,要批判台獨的方法論。在看待兩岸關係以及進行反“獨”促統工作時,要注意輕重緩急,不僅要收回領土,還要達到心靈契合。
石佳音說,台灣兩黨聯手搞的“台獨”教改,產生的最麻煩的產品是“天然獨”。現在要反“獨”促統,必須有破有立,如果只提出相對於台獨史觀的說法,但是不能破解他們的思維模式,就沒有殺傷力。要破解“台獨”,就要知道為什麼反“獨”促統的工作做得不成功。過去假定台灣年輕人會變成“天然獨”,或者是因為對大陸的了解不夠,或者是因為得到的利益不夠,所以大部分對台政策,都是讓台灣年輕人來大陸參訪,對他們讓利,一旦這些都沒有效果,就開始懷疑是不是有日本血統的台灣人。關鍵是要正確瞭解天然獨。
為什麼“天然獨”難以轉變?石佳音認為,“天然獨”不是天生的,而是台灣幼童在一定條件下長成了不假思索支持“台獨”的年輕人。“天然獨”不是不了解中國,也不是不知統一對其有利,甚至也不是不知“台獨”沒有勝算,而是其“認知”框架決定了他們在“知識”上自認不是中國人。
石佳音說,“天然獨”的“自幼養成”是透過以下三方面的作用實現的:第一,“台獨”政黨進行了非常徹底的語言系統的改變,已經把台灣年輕人進行觀察思考的語言都改變了,比如他們創造了“日治”這個詞,比如小孩子接觸到的“大陸”和“中國”的概念是互斥的,其間的差別如同“狗”與“貓”(都是動物,但是是兩種不同的動物),“台灣”與“中國”也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共同體/社會/民族,比如大陸海關一度容許台灣人走外國人通道;現在要求台灣人走中國公民通道,卻說是“持台灣護照”者。在這種語境下,用這種概念的框架看兩岸關係,兩邊就是“一邊一國”,台灣目前的語境,加上後天教育,台灣年輕人就會自然接受台灣與中國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社會、兩個民族。台灣人說去大陸就是“出國”,台獨的語匯已經滲透到了各方面。
|